[轉文] 吳鉤:宋朝是一個專制王朝嗎?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4-04-10 01:29:41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319/c372329-24681002.html
我們不能說宋代已經出現近代意義上的“司法獨立”,宋朝行政與司法的分立也并不是
特別明確。不過,若說宋朝已經出現了“法治的意識”,則是沒有問題的。
本文原載于《同舟共進》2014年第3期
皇帝無法由著性子“做快意事”
目前的主流史學界與歷史教科書,似乎仍將宋朝描述為“封建專制主義的發展期”,如
周寶珠、陳振編著的《簡明宋史》認為,宋朝的制度“都是為加強君主專制主義而設,
皇權大大地膨脹起來了”;歷史學者程念祺提出,“從宋朝開始,的確可以說,歷史已
為專制和大一統鋪平了道路”;高中歷史教材則這樣概括宋代的政制:“君主專制政體
的演進與強化”,并將這一課程的“教學目的”確定為“了解中國古代君主專制與帝王
權力逐步強化”。宋朝是一個皇權專制王朝,好像已經蓋棺定論了。
然而,如果我們深入了解宋代的權力結構及其運行機制,便會發現所謂的“皇權專制”
只是后人的成見,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在展開論證前,我想先講幾個小故事,看看宋朝
君主能否專制得起來——
故事一: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范質等三位宰相同日辭職,宋太祖隨后任命趙普為相
。但在頒發任命詔書時碰上了一個程序上的大麻煩:詔書沒有宰相副署,不具備法律效
力;而范質等宰相又已辭職。太祖想從權,對趙普說:“朕為卿署之可乎?”趙普回皇
上:“此有司職爾,非帝王事也。”最后,還是由領有“同平章事”(即宰相官銜)銜
的開封府尹趙匡義副署,才簽發了詔書。
故事二:神宗朝,一次因為陜西用兵失利,神宗震怒,批示將一名轉運使斬了。次日,
宰相蔡確奏事,神宗問:“昨日批出斬某人,今已行否?”蔡確說:“方欲奏知,皇上
要殺他,臣以為不妥。”神宗說:“此人何疑?”蔡確說:“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
臣等不欲自陛下開始破例。”神宗沉吟半晌,說:“那就刺面配遠惡處吧。”這時,門
下侍郎(副宰相)章惇說:“如此,不若殺之。”神宗問:“何故?”章惇說:“士可
殺,不可辱!”神宗聲色俱厲說:“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章惇毫不客氣地回敬了皇
上一句:“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
故事三:宋孝宗是個圍棋愛好者,“萬機余暇,留神棋局”。內廷中供養著一名叫做趙
鄂的國手。趙鄂自恃得寵,向皇帝跑官要官,孝宗說:“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
”大概孝宗也不忍心拒絕老棋友的請托,又給趙鄂出了個主意:“卿與外廷官員有相識
否?”趙鄂說:“葛中書是臣之恩家,我找他說說看。”便前往拜見葛中書,但葛中書
不客氣地說:“伎術官向無奏薦之理。縱降旨來,定當繳了。”趙鄂又跑去向孝宗訴苦
:“臣去見了葛中書,他堅執不從。”孝宗也不敢私自給他封官,只好安慰老棋友:“
秀才難與他說話,莫要引他。”
故事四:南宋光宗朝,皇帝左右的近臣、私臣每每向光宗請求“恩澤”(即請皇帝恩賜
個大一點的官做),光宗總說:“朕倒好說,只恐謝給事有不可耳!”謝給事是時任給
事中的謝深甫,曾多次抵制光宗提拔請托的私旨。樓鑰當中書舍人時,也直接告訴光宗
:對不合法度的私旨,“繳奏無所回避”。光宗很是顧忌,遇到禁中私請,只能推掉:
“樓舍人朕也憚也,不如且已。”宋光宗并不是一個具有優良君主品質的皇帝,卻不能
不尊重給事中與中書舍人封駁皇帝私旨的權力。
上面列舉的幾名趙宋君主,既有明君也有昏君,可見在宋朝,無論君主賢明還是昏庸,
恐怕都無法由著性子“做快意事”。皇帝一旦露出濫權、專斷的苗頭,立即會受到文官
集團的抗議與抵制。強勢如宋神宗,也只能感嘆一聲:“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我們評判一個政體是否為“皇權專制”,可以看看皇帝在這個政體中掌握著怎樣的權力
,是否受到制度性的約束與制衡。下面我們就來考察宋代君主在行政、立法、司法三組
權力結構中的權力及其運行情況。
中國式的分權與制衡
毫無疑問,跟其他王朝一樣,宋朝君主居于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擁有至尊的地位和最高
的世俗權威。但按照宋人的政治理念,君主的“最高權威”應當是象征性的,而不是表
現為實體性的執政權。這一點,跟后來標榜“乾綱獨斷”的明清政體很不一樣。
北宋大理學家程頤解《周易》,提出:“進居其位者,舜、禹也;進行其道者,伊(伊
尹)、傅(傅說)也。”意為:天子(舜禹)只是天下的主權者(進居其位),宰相(
伊傅)才是天下的治理者(進行其道)。余英時先生認為:“程頤理想中的君主只是一
個以德居位而任賢的象征性元首;通過‘無為而治’的觀念,他所向往的其實是重建一
種虛君制度,一切‘行道’之事都在賢士大夫之手。我們還可以肯定地說,這不是他一
個人的想法,而代表了理學家的一種共識。”
確實如此。如北宋名臣富弼告誡宋神宗,現在政務“多出親批,若事事皆中,亦非為君
之道。脫十中七八,積日累月,所失亦多。”顯然,富弼反對君主“親批”政務,即便
是皇帝天縱英明。南宋大理學家陸九淵也說:“人主高拱于上,不參以己意,不間以小
人,不維制之以區區之繩約,使其臣無掣肘之患,然后可以責其成功。”表達的也是“
虛君”的意思。
君主既然“垂拱而治”,那國家應該由誰來治理呢?宋人認為,是宰相。用程頤的話來
說,“天下治亂系宰相”。宰相是政府的首腦,《宋史·職官志》這樣概括宋代宰相的
職權:“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宋會要·職官》也說宰相“掌邦國
之政令,弼庶務,和萬邦,佐天子,執大政”。
許多治史的學者(包括錢穆先生)都認為,與漢唐相比,宋代君權更為集中,而相權被
削弱了。其中的理由是,宰相的權力被多個機構分割,比如宋代軍權由樞密院執掌,中
書省管不著軍事;又設三司,將財政大權從宰相身上分走。但這種推斷不是很準確,因
為宋代宰相所統率的政府,作為一個整體,其權力跟漢唐宰相機構并無不同,只不過宰
相個人的權力沒那么集中了。而且宋代宰相機構的權力,比之前之后的任何王朝的相權
都要穩固,基本上不受帝王及其非正式代理人(如宦官)的侵奪。
當然,宋朝所有的詔書都以君主的名義發出。那么宰相的執政大權如何體現呢?首先,
詔書的起草,原則上都需經宰相所轄的中書舍人之手,詔書表達的通常就是政府的意見
,皇帝只是照例批準而已。更重要的是,一道以皇帝名義發出的詔書,必須有宰相的副
署,才得以成為朝廷的正式政令。詔書若無宰相之副署,則不具備法律效力。北宋初,
因為找不到宰相副署,太祖皇帝差點連任命狀都簽發不了。
根據“天下治亂系宰相”的原則,宰相之責任不可謂不重,宰相之權力不可謂不大。那
么問題來了——如何防范宰相擅權、濫權?答案是:臺諫。
宋代是歷代最重臺諫的一個王朝,甚至“以立國之紀綱”寄于臺諫,君主與宰相頒行的
詔書、法令,臺諫有權追繳回來。與其他王朝的監察系統相比,宋代臺諫的權力更大,
可以“風聞言事”,即使彈劾出錯,也不用負責任;宋代臺諫的獨立性也更強,漢唐時
,臺諫只是宰相的屬官,宋代的臺諫系統與政府系統則是平行結構,不歸宰相統率。
因此,宋代臺諫對宰相領導的政府構成了強有力的制衡。蘇軾說,臺諫“許以風聞,而
無官長。風采所系,不問尊卑。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按
照宋朝的慣例,宰相一旦受到臺諫彈劾,即應暫停職權,“待罪”家中,等候裁決。而
裁決的結果,很可能是宰相辭職。北宋侍御史劉摯對此也有描述:“伏見祖宗以來,執
政臣僚茍犯公議,一有臺諫論列,則未有得安其位而不去者。其所彈擊,又不過一二小
事,或發其陰私隱昧之故,然章疏入,即日施行。蓋去留大臣,一切付之公議,雖人主
不得以私意加也。”此論雖略有夸張,但在臺諫系統運轉正常的時期,如宋仁宗朝,宰
相因為被臺諫彈劾而去職的情況十分常見。據學者統計,從明道初至嘉祐末二十余年間
,因臺諫論列而罷免的宰執,即有二十三人之多。
說到這里,我們便明白了,宋朝的政體實際上包含了雙重的“二權分立”:首先是君權
與相權的分立。政權歸于君主,治理權歸于宰相,用宋人的話來說是:“權歸人主,政
出中書,天下未有不治。”君主的權責是任命宰相(論一相),宰相的權責是組閣(論
百官),治理天下。君主與宰相“各有職業,不可相侵”,君主若是侵奪宰相之職權,
則屬違制,將受到群臣抗議。
其次是政府與臺諫的分立。宋人經常將“執政”與“臺諫”對舉,可以看出他們有著非
常明確的分權意識:“天下之事,一切委之執政”;“一旦諫官列其罪,御史數其失,
雖元老名儒上所眷禮者,亦稱病而賜罷”;君主則居于超然地位,“常使兩者(執政與
臺諫)之勢適平,足以相制,而不足以相勝”,如是,“人主可以弁冕端委而無所事”
。 君主不要專制,是作為宋朝的一項憲則慣例傳承下來的。不能不承認,這是一個精妙
的政體結構,體現了中國式的分權與制衡之美——誰說傳統政治中沒有優良制度呢?
史上獨一無二的“立法民主”機制
宋代的立法,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具有憲法性質的慣例與文件,宋人稱為“祖宗法”
;一是全體臣民均需遵守的一般性法律,宋朝最常見的便是“編敕”。
先來看“祖宗法”。歷代,當以宋明二朝最重“祖宗法”,不過其形成機制又有很大差
別。明代的“祖宗法”是由開國皇帝朱元璋親手訂立、頒行的成文法,要求子孫永世遵
守;宋代的“祖宗法”卻不是哪一個皇帝制定的,而是由一系列先帝故事、習慣法、慣
例、故典組成。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故典與慣例的整理,通常都是由士大夫群體來
完成。士大夫在篩選、闡釋“祖宗法”的過程中,毫無疑問融入了儒家的治理理想。因
而,宋朝的“祖宗法”甚至不能說是哪一位趙宋皇帝本人的意思,而是士大夫集體塑造
出來、經過漫長時間形成的非成文憲章。
“祖宗法”作為一個政治概念,正式提出來是在宋仁宗朝。仁宗是一位資質平庸的仁厚
之君,逝世后,則被士大夫塑造成垂范后世的仁圣君主。仁宗朝的一部分慣例也被整理
成祖宗法的典范,宋人說:“仁宗在位最久,德澤最深,宜專法仁宗。蓋漢唐而下,言
家法者,莫如我朝,我朝家法之粹者,莫如仁宗。”宋朝士大夫將一位已經去世的君主
樹立為圣君,當然不是為了歌頌皇帝,而是想給在位的君主立一個標準,以此來規范皇
帝的行為(這與清代理學家將在位之君吹捧為圣君,完全是兩碼事)。
宋朝的“祖宗法”內容龐雜,外延模糊,也缺乏系統性的成文解釋,但我們化繁為簡,
還是可以對其作一個界定——“祖宗法”乃是宋王朝的憲法性慣例與文件,旨在約束君
主行為、規范政治構架,這一點跟限制士民的一般性法律有著本質的差異。當現任君主
做出不符合儒家理想的行為時,士大夫集團往往就會搬出“祖宗法”,令君主不得不作
出讓步。
宋朝的一般性法律,則通常都以“編敕”的形式出現。既然叫做“敕”,當然表示所有
的敕條均以皇帝的名義頒行天下。但哪些規則可以成為“敕”,卻不是皇帝說了算的。
修敕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通曉法學的士大夫手里。我們以為皇帝“出口成敕”,皇帝說
的話就是法律,其實并不是那么回事兒。
當然,中國古代還沒有出現一個諸如議會那樣的民選立法機構,不過,宋朝有專門負責
修訂、匯編法律的機關,叫做“詳定編敕所”(又稱“修敕局”、“編修敕令所”等)
。編敕所由提舉、同提舉、詳定官、刪定官及若干文吏組成,在編敕過程中,每個立法
官都可以對草案提出意見,但提舉與詳定官擁有對法律草案定稿的權力。
這里還想探討一個問題:宋朝的民眾有沒有機會參與到國家的立法過程中?答案是,有
的。也許您想不到,宋人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立法民主”機制。宋人認為,“
自來先置局(修敕局),然后許眾人建言,而刪定須待眾人議論”。這里的“眾人”,
包括朝中百官,也包括一般平民。立法不是由皇帝出口成敕,也不是由士大夫閉門造車
,而是要經過“眾人”的充分辯論,擇其善者而從之。“自來”二字,表明立法須走“
眾人議論”之程序,此乃宋代一直實行的慣例。
平民如何參與立法呢?主要有三個途徑:首先,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向州政府投狀
,以書面形式提出立法的建議,再由州政府將意見書“繳申中書”,上報中央。當來自
各地的立法意見書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即交給修敕局“刪定編修”。凡立法建議被采納
之人,“量事酬賞,或隨材錄用”。其次,修敕局啟動立法程序后,朝廷會利用遍布各
州縣的粉壁,出榜公告天下,征集立法建議。如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朝廷決定修
敕,便命令各州縣政府“出榜曉示”,征求意見,“諸色人等陳言編敕利害”,均可到
州縣衙門投書,州縣政府收集后用“急腳遞”(宋代的加急快遞系統)送達京師進奏院
,再由進奏院交給“詳定重修敕令所”。凡建議得到采用者,“即保明申朝廷,乞與推
恩”。
最后,法典經皇帝批準,頒布生效之后,如果民眾發現其中的缺陷,還可以向朝廷奏陳
立法得失,并建議修訂。如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朝廷批準了詳定編敕所提出的
一項動議:“官吏民庶等,如見得見行條貫有未盡未便,合行更改,或別有利害未經條
約者,并許陳述。”當時盡管沒有立法議員,但如果一項立法受到的非議很多,可以促
使朝廷重新修法。
宋朝這一制度化的“立法民主”機制,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從其他王朝中
找不到類似的制度。
“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也”
我們不能說宋代已經出現近代意義上的“司法獨立”,宋朝行政與司法的分立也并不是
特別明確。不過,若說宋朝已經出現了“法治的意識”,則是沒有問題的。宋人明明白
白地提出,當法律制訂出來后,上至君主,下至臣民,都需要遵守,君權不能成為違法
的擋箭牌。宋人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也。如使同族犯之而不刑殺,是為君者私
其親也。有爵者犯之而不刑殺,是為臣者私其身也……故王者不辨親疏,不異貴賤,一
致于法。”
“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也”,這其實是中華法系的古老傳統了。為深入理解這一傳統
,筆者在此插播一則故事:張釋之是漢朝的首席大法官(廷尉),一日,漢文帝出行,
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時,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出來,導致拉皇輿的馬受驚,文帝也
差點受了傷。于是皇帝命令侍衛將那人擒住,交給張釋之審訊。經訊問,原來那人是長
安縣的鄉下人,因為聽到開路禁行的喝道聲,便躲到橋下,過了許久,以為皇帝的乘輿
車騎已過,便跑了出來,誰知就沖撞了皇輿(在當時,這叫做“犯蹕”)。
張釋之向文帝報告了案情,然后提出處罰意見:“依大漢朝的法律,一人犯蹕,當課罰
金。”漢文帝聽后大怒,說:“此人驚了我的馬,幸虧這馬兒馴良,要是換了別的馬,
說不定就將我摔傷了。廷尉你竟然只判處他罰金?”張釋之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
公共也。今法律如此規定,當依法執行。陛下如欲加重懲罰,則法不信于民也。那人犯
蹕之時,陛下你若將他殺了也就罷了,但現在已交到我廷尉這里,我身為廷尉,自當公
正執法,若有偏差,則天下的法官都會任意輕重,那老百姓豈不是要手足無措?望陛下
明察。”文帝思之良久,承認張釋之是正確的。
顯然,法官張釋之所秉持的司法理念是,一個案子進入司法程序后,應由法官依法裁決
,皇帝也不可干預。張釋之的那一句“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也多次為后世的
司法官引述,用來對抗君主徇私枉法的意圖。但宋代的學者、法官提起這起“犯蹕”案
例時,還是對張釋之很不滿意,因為張釋之還說了一句“那人犯蹕之時,陛下你若將他
殺了也就罷了”。他們認為,作為負責司法的廷尉,實在不應該說出這種違背法理的昏
話。如宋代的洪邁批評張釋之此言無異是“啟人主徑殺人之端”。
南宋大儒陸九淵更是從一個刁鉆的角度發出詰問:假設漢朝的法律規定“犯蹕者殺無赦
”,那廷尉是不是也應該堅定地按照法條辦案,將那個倒霉而無辜的鄉下人處死呢?陸
九淵的答案是:也不可以處死。他追溯到《尚書》記載的一項古老的司法原則:如果有
人犯了大罪,但屬偶犯、出于過失而非故意,而且坦白了自己的罪行,那么他就不可被
判死刑。
根據這項古老的司法原則,陸九淵認為,“犯蹕案”中的那個鄉下人,只是偶爾的過失
,不存在犯罪故意,即使他使漢文帝受了傷,也應該從輕發落,何況文帝并未受傷。如
果當時的法律條文違背了這樣的司法原則,法官應提請皇上修訂法律,使法條合乎正義
。因此,張釋之應該向文帝解釋清楚法理所在,而不是以“今法律如此規定”相敷衍。
在這里,陸九淵闡發了他對“司法獨立”的非凡見解:法官,不僅要據法決斷,也當依
照古老而永恒的法理審查法條。這些法理蘊含于永恒的天道人情(自然法)中,記錄于
古老的法典中,由飽學的法官給予發現、闡述。顯然,皇帝應當接受這些先于他存在的
法理;以皇帝名義制訂出來的法條,也要符合永恒法理,方為善法。這樣,既能夠保持
司法之獨立,也可避免法家式的“任法之弊”。
在具體一起訴訟案的審判過程中,宋朝也已經建立了“獨立審判”的制度。這套制度可
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外力(包括皇帝的意志)可以監督,可以彈劾,但不能干預審判。
宋朝的法律明確規定:一、州縣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得請示、征求上級法司的看法,
“州縣鞫獄,在法不得具情節申監司,及不得聽候指揮結斷”;二、提刑司如果發出批
示干預州縣法院的司法審判,州縣法院可以不必理睬,一概依照法律辦事,“如監司指
揮具情節及令聽候指揮結斷者,州縣不得承受,一面依條施行”;三、干涉下級獨立審
判的上級法司,以違制追究責任,“監司指揮具情節及令聽候指揮結斷者,以違制論”
;四、御史接受皇帝的委派,組成特別法庭審理案件,不受宰相與君主的干預,“受詔
推劾,不得求升殿取旨及中書咨稟”。
另一方面,宋代的法律也指出:“如監司見得(州縣法院)果有情弊及情理未盡,即別
行按劾。”上級法司與監察部門可以緊緊盯著司法,發現法官有不法情事或錯判,可以
彈劾,但不可以指揮法官如何審判。
今人以為中國古代的君主“言出法隨,賞戮由心”,又以為古人沒有“司法獨立”的精
神,傳統文化是構建現代司法制度的無形障礙,殊不知這些都是深深的誤會。
通過考察宋朝行政、立法與司法三個權力分支的制度形態,我們實在很難認同諸如“宋
代君主專制得到強化”的論斷。可以明確地說,宋朝并不是一個皇權專制的王朝。這并
不是筆者的創見,知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老早就說了:“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
專制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若論漢、唐、
宋諸代,中央政府的組織,皇權相權是劃分的,其間比重縱有不同,但總不能說一切由
皇帝專制。”1941年,主持復性書院的馬一浮邀請錢穆前往書院講演,錢穆的演講主題
便是反駁那種認為“中國傳統政治一貫專制”的成見:“國人競詬中國傳統政治,自秦
以來二千年,皆帝皇專制。余竊欲辨其誣。”馬一浮聽后,大為贊賞,說:“自梁任公
以來,未聞此論。”筆者的論證,無他,只是向錢穆等前輩致敬而已。
作者: peterfood (松鼠症末期病患)   2014-04-10 01:37:00
宋朝感覺是中國歷朝中滿神的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14-04-10 02:58:00
我覺得宋朝是歷代最美的朝代,所以我要簡稱他"美朝"
作者: ccufcc (皮卡波)   2014-04-10 03:50:00
健康
作者: peterfood (松鼠症末期病患)   2014-04-10 06:29:00
宋朝某方面已經成了一種神話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4-04-10 07:10:00
我只能說這種文章可以看出對岸人的民主素養有多"高"這種以表面法制化而跳脫政治現實的論述完全落實了現代「實質法治國」理論對於「形式法治國」的批判...不講別的,兩宋近三百年真正敢跟皇權對幹的大臣有幾位?宋朝不殺士大夫你只能說那是皇權的自我克制而非法治,要知道宋朝皇帝雖不殺士人,但殺高階武官可是毫不手軟阿
作者: Anjou (小潔我愛妳)   2014-04-10 10:26:00
不過就是官僚主義提頭跟皇權+士大夫治天下合在一起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4-04-10 10:35:00
樓上說得好,言簡意賅
作者: innominate (innominate)   2014-04-10 11:26:00
這種東西從以前就有,簡單來說就是要證明中國古代很威所以宋朝有資本主義,明朝有資本主義再更早之前的,活板雕刻,火藥...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14-04-10 12:44:00
我覺得可以作制度與文化演變的軌跡來看,只是宋朝最終都是蛻變失敗。沒有出現良好的信用金融系統,沒有出現更穩固的君權憲政體制(民主不代表先進,但法治是),而且許多軌跡仍成前車痾....按到噓了用來吹捧或貶抑某朝,不如看看為何貨幣信用如何被朝廷掐死。或是如何建立更好憲政制度,避免監生佔據修敕局之類的事
作者: ocean11 (深海)   2014-04-10 13:21:00
語畢,哄堂大笑。
作者: QuentinHu (囧興)   2014-04-10 16:51:00
第二段看了真爽 XD
作者: kani (中華民國要百年了喔)   2014-04-10 19:35:00
內文與標題不符阿..通篇是討論宋朝君權是否上升
作者: MilchFlasche (實踐才能發光)   2014-04-10 21:32:00
dennis說得好,學歷史卻不懂近代法學與民主定義的話實在危險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4-04-10 22:53:00
看起來有點類似西方“君主立憲”,只是沒有沒有完善而已宋朝的“祖宗法”就明確約束君主行為,類似英國的大憲章“君主立憲”也屬於西方民主制度的一種,似乎這裡被忽略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14-04-11 00:38:00
早期大憲章約束君權為主,不是為了體現"民主",倒是將貴族權力提升,以達成"共和",其後才是慢慢推展倒自由民和大眾。權力制衡防止濫權也是體現法治的一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