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運動又名“手談”或“楸枰”,是我國的國粹,起源于堯,另一種說法認為起源于
春秋。它在我國傳統文化精粹——琴棋書畫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清朝時發展到鼎盛,期
間出現了有名的圍棋謀殺、邊弈邊讀、東侯西侯文士之弈、僧道之弈、婦女之弈、高官
之弈等棋壇史例。當時出現了十八國手、過百齡、黃龍士等一大批棋壇高手。不管在皇
親士族,還是在市井民間,圍棋運動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末清初,很多文人墨客借
圍棋之道來隱喻反清復明,抒發心中對明朝的思念。最著名的是錢牧齋,他是我國古代
寫圍棋詩最多的文人,其中不乏反清復明的思想。由于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滿族清政權
最終被漢化,出于對政權穩固的需要,清政權一直積極參與到琴棋書畫的活動中去,還
鼓勵發展了漢文化,民間圍棋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各類圍棋流派都涌現出來,呈現群
雄爭霸的繁榮景象,圍棋運動等國粹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圍棋運動
由盛轉衰。本文擬對清朝的圍棋運動作一個概述,從圍棋的興衰中看近代中華民族的興
衰榮辱。
1 明末清初間的圍棋運動
明末清初,錢牧齋由于受揚州十日屠殺的影響,不忍心看慘劇再次發生,開城門獻
了蘇州城,并應召做了禮部侍郎,但其內心世界的矛盾,可想而知,其大量圍棋詩都寫
在入清之后,這些詩大都是借棋局詠時事,或抒發鼎革之痛,傾訴黍離之悲;或諷喻朝
政得失,勾畫光復大計。但在當時清廷的高壓下,他無法直抒胸臆,只得退藏晦密,多
所避忌,故詩中往往多抑塞憤張之語,而有崢嶸蕭瑟之風。此時,圍棋的中心主要在東
南方,以江浙一帶為盛。圍棋已經由明朝的三派鼎力,發展到多處開花,成就較高的國
手有方渭津、林符卿、范君甫、朱玉亭等,這些國手的棋技和事跡在錢牧齋的圍棋詩中
都有記錄。漢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度同化了清朝文化,琴棋書畫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
展,皇親士族過著奢侈的生活,同時也享受著這些高雅文化,從一個側面推動了漢文化
的進一步發展。其中,圍棋運動不管在上層還是市井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成為了一項
民眾的休閑活動。民眾的參與,從一個側面消磨了民眾反清復明的思潮。自清人入關建
立大清王朝以來,名流輩出,超越前賢,新老棋手交相競逐,過百齡經歷兩朝,獨步棋
壇幾十年,輩分年輕的佼佼者周懶予異軍突起,形成了“圍棋之于清,猶詩歌之于唐”
的景象。舉國上下,各類圍棋比賽層出不窮,達到了空前絕后的盛況,給各類棋壇高手
以充分展示自己棋藝才華的空間。新老棋圣,對弈交鋒,在所難免,國手徐星友在《兼
山堂弈譜》中詳細論述了二人的棋藝高低,“過周十局”也成為圍棋史上的不朽之作,
至今流傳。在周懶予之后,還有著稱于世的順治年間的周東侯、汪漢年,此二人棋技相
當,因汪漢年早逝,周東侯在棋壇一度獨領風騷。后起的國手施定庵非常推崇周東侯,
在其著作《弈理指歸》序中將周東侯列為清初諸名家之首。周東侯在年老時,依然能與
被譽為棋圣的黃龍士、被稱為一代宗師的徐星友頑強對弈,可見他棋藝確實非凡。清初
棋藝高手四起,經過周懶予、周東侯等人的不斷創新,舊的布局、定式逐漸被淘汰,不
斷創新。而在清初,棋本身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由原來的填空式創新到數字式,是清代
圍棋運動能夠達到鼎盛時期的重要因素。
2 清代鼎盛時期的圍棋運動
到了清中期乾隆年間,圍棋已經進入了劃時代的發展高峰,無論是棋手的數量,還
是棋藝水平都是之前不能相提并論的。在技術上,此時的中國圍棋已經攀登上座子時代
的高峰。一代棋圣范西屏、施定庵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圍棋發展達到了高峰。梁、
程、施、范清代“四大家”相繼登場稱雄棋壇。其中梁魏今輩分最高、出名最早,清末
鄧元鏸曾贊其道:“梁魏今如幽燕老將,神完氣壯。”之后的程蘭如聲名鵲起,與梁魏
今結成莫逆之交,惺惺相惜。世人很推崇這些大國手,就連大書畫家鄭板橋也對其贊嘆
不已,作詩《贈梁魏今國手》,描述了國手棋壇之外的生活側面,作出了“棋高品更高
”的贊譽。后起大國手施襄夏曾分別與這兩位前輩對弈,受益匪淺,并在自己的著作《
弈理指歸》自序中詳細記載。施總結到,圍棋勝負的關鍵在于布局,這和古代戰爭是一
個道理,諸葛孔明就深諳其道,曾獨自對弈。日本棋壇有“流水不爭先”的名言,和梁
魏今的自然流、施襄夏的布局可謂異曲同工。四大家中的范西屏輩分最低,出名最晚,
棋藝卻勝于梁、程、施,有傳世經典梁范十局。對弈休息期間,梁、程、施三人一起在
燈下研究對范勝招,但繼續對弈卻發現范西屏有奇招異法,一出手便在三人意料之外,
由此足見范當時棋藝超群。當然,之后施、范也有對弈,勝負參半,《當湖十局》使他
們分庭抗禮,曾經他們也是師兄弟,都師從俞長侯。之后,圍棋運動一直廣泛地流行發
展。
3 晚清時期的圍棋運動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大炮打破,從此中國進入了一個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代,此時圍棋還保持著較強盛的發展勢頭。清同治年間,又有兩位
國手晴川對弈,在清圍棋史上留下佳話。他們是陳子仙和徐耀文,曾在晴川(今湖北漢
陽)對弈,觀其對弈的名流聚集,大有當年當湖對弈的盛況。清末圍棋史學家鄧元鏸在
其著作《國朝弈家姓名錄》中稱陳子仙為“大家”,徐耀文為“名家”,并在《弈評》
中贊道:“陳子仙如劍客俠士,饒有奇氣;徐耀文如名醫,診疾脈絡分明。”他們都是
清代棋壇繼“梁、程、范、施四大家”之后的“十八國手”之一。其他十六位國手至今
不能完全考證,大概是任渭南、董六泉、僧秋航、潘星鑒、沈介之、李湛源、周星恒、
林越山、施省三、李昆瑜、賴秀山、程德堂、黃曉江、楚桐隱、申立功、金秋林、周小
松等。鄧元鏸也曾高度評價過十八國手,特別是最后的周小松,清光緒二十一年,七十
五高齡的他溘然長逝,二百七十年的清代棋壇光彩從此暗淡。
4 小結
縱觀清朝二百七十年的圍棋史,結合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歷史政治背景,我們
可以從側面推斷,只有一個民族的經濟國力繁榮富強,其文化事業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國弱則文化衰微,國強則文化興盛,然盛終不能長久。清初,由于康乾盛世,中華國
粹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封建王朝妄自尊大,閉關鎖國,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自鴉片
戰爭以來,國力日漸衰微,曾經的圍棋盛況也難有發展,真可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本文希望讓讀者以清朝圍棋史為鑒,奮發圖強,爭做中華之有用人才。從圍棋的發展史
來看,從產生至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涌現出了一大批棋藝高超的棋手,積累
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和理論知識,為我國棋藝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是一筆非常寶貴的
物質和精神財富。從晚清至新中國解放初期,我國的圍棋水平隨著國家的綜合實力下降
也隨之落伍,棋壇出現了衰落和蕭條的現象。
中國圍棋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要使圍棋運動在中國
東山再起,必須從豐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培養頑強精神、機智靈活等品質方面開始
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