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為什古人會認為士大夫人格和道德較高?

作者: a00080245 (啊)   2014-08-18 00:41:47
※ 引述《souldragon (太極螺旋)》之銘言:
: ※ 引述《Match (尋找)》之銘言:
: : 因此 我在想 如果我們從小就接受博弈的薰陶呢
: : 若我們從小開始就會算計 會分析比較利益 會互相合作共利 從個體到團體
: : 行為的背後 我們學會用利益去看 我們能夠明白什麼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不好影響
: : 什麼行為對大家有利容易被接受 赤裸裸的講開來 因為算計 我們越來越理性
: : 而這樣演化下來的社會 我認為 真情反而更能夠變得可貴
: : 這博弈論進化成熟 它會是大格局的 大智慧的
這個其實古人有想到過,就是墨子的交相利、兼愛非攻
墨子從算計上得出所有人都互相相愛,不打仗,即是最大利益
至於抨擊這個學說的就是孟子,他罵墨家無父,也罵楊氏無君
楊朱的學說是拔一毛利天下弗為也
看起來跟墨家完全相反,但其實也是一種算計的學問
楊朱認為如果所有人都能顧全自己的最大利益,即是社會的最大利益
這兩個概念很值得放在一起討論,一個是極端的個人主義,一個是極端的社會主義
無父無君的抨擊聽起來像是封建八股的教條
但這兩樣都來自於古典社會的道德標準
如果我們現在是法治社會,一切依法律行事
古典社會即是按照封建下的大宗、小宗維繫社會制度
無君在孟子時代的脈絡下,即是對社會的全然無視,是一個極端
這個在荀子的學說有較清楚的答辯
至於無父,則是儒家系統裡,諸如親親這種我固有也的人之四端
一切社會制度的開始皆源自這種人之私心,人天生有親疏遠近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發揚人的本性才能達到大同世界
硬要人兼愛反而是不合人性的事情,也是另一個極端
就像孔子與葉公的攘羊答辯
社會的公共利益有很多地方是跟個人相衝突的,而且有時候也不這麼非黑即白
例如一個登山者遇難,搶救要付出很多社會成本,可能可以供應許多學童營養午餐
這樣是救還是不救呢?
一個郭董跟一個魯蛇遇難,郭董可以養活許多家庭,那是要先救誰呢?
這些都是交相利會遇到的直接問題
孟子提出了按照自己的本心,也成為後世心學的開端
當然孟子相對於孔子提出的心學理論,也在陽明學清楚看到流弊
不過有些東西是還可以再深究的
: 1. 理性不等於道德 感性(同理心)才是道德
: 認為完全理性=完全道德 那是古典學者的錯誤認知
: 2. 利益有範圍問題 自私的人通常指的是考量的範圍很小
: 而博奕論或算計能力 和會不會大範圍考量完全是兩回事
: 若勉強要把理性感性二元論述 會大範圍考量的也是感性
: : 例如人們不會去炒房 因為他們會明白
: : 不勞而獲的投機取得會傷害大環境 連帶影響到自己
: : 人們不會去製作黑心產品 經過計算 發現時間長遠下來 這是害處大於利處
: : 人民因從小訓練下來有腦袋有智慧 能夠去分析媒體的資訊 能夠去理解政官的用意
: : 理盲而濫情的情況將不會存在
: : 但會不會過於極端導致理濫而情缺呢 我認為還好
: : 因為我們富理性而更有同理心 我們從小常計算 自然容易站在對方立場
: : 例如博愛座 車上看見一老婦 經過計算 她要是久站出事反而增加社會成本
: : 當然例子可能舉得不好 但大概 就是理性至上會連帶著正確的情感的觀念
: : 要不要有紅燈區 外遇犯不犯法 父子要怎麼騎驢 真理越辯越明
: : 有時候是看法角度問題 有時候是利益歸屬問題產生爭執
: : 但那時我們能夠拋開一些較陳老的道德約束
: : 而計算出一條大家都合適對大環境好的最佳解
: : 有理性 有真理 事情清晰明確 自然就有執行力 眾人也容易取得共識
: : 是否博弈教育 能夠取代道德教育 或者 輔助道德教育
: 沒有道德的原因是出於感性無知 而非理性無知
: 以為沒有道德是因為理性無知 從根本上就假設錯誤
: 何謂感性無知?例如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就是典型
: 冷血殺人魔的大腦構造裡 感情中樞通常都很弱 不會亮
: 化工廠排放重金屬污染河川或氣爆 也不是出於理性無知
: 而是明知道有問題仍想僥倖投機 不被抓沒人發現就好
: 理性計算的能力是中性的 不要再被錯誤的東西誤導了
: 一把刀會被決定怎麼用 是出在人的感性能力上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