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uncanHines (DuncanHines)》之銘言:
: 地理大發現時代歐洲諸國受到了航海發現帶來的很大影響,遂繼續投資出航
: 鄭和不只下一次而已,還下七次,為什麼明政府要花預算在這項投資上,到底他們想回收
: 什麼?
: 下一次沒盈利就該收了吧,還下七次,到底為什麼?
鄭和下西洋有沒有賺錢,其實是有爭議,
收了至少20萬兩黃金(包括爪哇賠償6萬兩黃金),
加上有能力操控香料價格(大量購買也可以選擇不買)、壟斷貿易。
秦始皇修長城、隋煬帝開個運河,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漢朝、唐朝)。
但是明朝土木堡大敗損失50萬軍力,現存最多是明長城,活了200多年。
如果沒有龐大的財政收入養這隻吃錢巨獸,誰信??
=============以下用Q&A釐清一些邏輯問題=====================
Q1.造船修船龐大的開銷,造成國庫入不敷出?
A1.歐洲人往東方航線更長,開銷會比中國還少嗎?
更不用說歐洲殖民還有建設要塞跟長期駐軍。
Q2.鄭和下西洋,讓明朝囤積一堆無用的昂貴奢侈品,人民無法享受?
A2.胡椒在宋~明初價格居高不下,鄭和下西洋後價格才開始逐漸下跌。
(中國有種植胡椒但產量很少,絕大多靠東南亞進口)
歐洲人來東南亞貿易,也是香料等原物料,歐洲人總不可能把胡椒當飯吃吧?
因此,大量進口有效壓低國內物價而非囤積無用物資。
用颱風天,高麗菜價格試想想看,一斤300元和40元,哪個消費者受利較大?
Q3.胡椒、蘇木跌價,折俸薪水拿胡椒、蘇木,讓官員苦哈哈?
A3.明朝開國紙鈔發行政策失敗(在元末以前,紙鈔可是受歡迎的國際通貨),
如果官員繼續領寶鈔,流通道市面,通膨問題更早讓明帝國完蛋,
實物支薪,延緩了貨幣政策失敗的可怕後果,只是苦了公務員。
Q4.用高於市價數倍購買貢品,貢品免關稅,入不敷出?
A4.明朝灑一堆銅錢到國外,但換來更多國內原先無法享受的商品。
宋朝跟鄰國和談,送絲茶錢,都有辦法從市場上撈回來,
(就像茶行打電話問你有喝茶習慣嗎,讓你試喝養成消費習慣)
更何況朝貢貿易有換到珍貴物品。
把銅錢想成遊戲代幣好了,灑越多用小利吸引客戶,養成消費習慣就跑不了。
明朝灑的銅錢,品質受到各國歡迎,有成為當時國際通貨趨勢。
有如美元一般,當美國FED發表貨幣政策看法時,各國經濟都會受影響。
免關稅,實際上是避免關稅壁壘,增加社會總體福利。
Q5.與民爭利,不利貿易?
A5.與民爭利是維持國家機器財務運作的手段,
雖然扭曲市場機制,但是也辦到了民間自由貿易辦不到的事情,
同理,現今世界強權也是推銷自家產品,
如果是傷害貿易,何以明末會成為白銀帝國,享有對外龐大的貿易順差?
Q6.明末白銀累積財富,真的是壓垮駱駝最後的稻草嗎?
A6.原因是明朝貨幣政策混亂導致,
官方發行紙鈔廢紙化(宋朝開始就有紙鈔,但明朝搞砸),
國內缺銅,但私鑄銅錢(偽幣)猖獗,明憲宗時國庫堆滿銅錢。
銅本位改不掉,過渡到銀本位太慢了,才導致財富分配不均。
否則清朝也是白銀一堆,應該死在白銀之手,怎麼會敗於洋人船堅炮利?
越有錢就代表國家越富強嗎?應該看國家整體國力而定
至於歐洲人用白銀換取物資,造成歐洲文明昌盛的說法,
回到前面說的,明朝灑銅錢經營的朝貢貿易,
是明朝自己貨幣弄不好,不能怪罪到白銀。
如果美洲採集白銀很廉價,那元朝到國際灑紙鈔貿易,豈不是到處剝削?
美洲白銀能整垮中國,那英國用白銀跟清朝換茶葉、絲綢豈不是爽死??
過多的白銀應該造成通貨膨脹,而明末是通貨緊縮(銀荒),
雖然全世界1/3白銀集中在明帝國,但分配給全部人口卻少的可憐。
說是貪官污吏A太多,這說法也有點奇怪,
如果抄了嚴氏父子,市場上白銀流通就會增加,
那嘉慶抄了和珅早就創造太平盛世,
通貨緊縮原因兇手反而是國庫藏錢太多,
縮緊財政赤字使得總需求不足,市場商品供給過剩。
解決總需求不足是解決之道嗎??
其實更多是產業人口配置有問題,所造成的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