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明朝的聖旨與中旨

作者: y11971alex (Indigo)   2018-03-01 15:31:46
※ 引述《saltlake (SaltLake)》之銘言:
: 記得明朝皇帝對外傳旨有兩種,一種是內閣同意之後
: 才發出去的,這就一般認知的聖旨,另外有未經過內
: 閣同意的,這被當時文官系統稱作中旨。中旨被文官
: 系統認為不合正當程序,有操守的官吏應該予以拒絕
: 。
: 對於這兩種皇帝發出的旨意,首先,大明對於朝廷制度
: 的規定上,真的有哪個皇帝以文字或口頭頒布過這種差
: 別的定義? 還是在某個事件中,後來所謂的中旨首次被
: 文官系統擋下來,然後後來的官吏開始鼓吹仿效?
: 其次,皇帝所有的旨意都必須要內閣同意後才有對外效
: 力嗎? 換言之,對於宮內事務,沒有中旨與聖旨之分?
: 最後,其他朝代有相同或類似的制度嗎?
這個系統在小弟看來有兩個來源,其中一個是制度問題,另一個是政治問題。
自秦漢以來,帝王深居禁中,即使以宰相之尊也不可以擅自進入。是所謂「禁」就是指宮
殿最深處,需要皇帝特許列入名籍之後才能進入,而宮中其他地方則並無此限制。相關事
件可見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先黥布反時,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
十餘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
「闥」在此處解作「宮中小門」,也就是通往皇帝居所的門,只有特定人士才可以進入,
連包括絳侯的「大臣」也不可自行進入。
而自秦漢以來,「中常侍」「侍中」「給事中」等一系列官職都是「近官」,可以自主進
入禁中。兩漢,中常侍兼用士人、閹人,到西晉還有陪侍皇帝的紀錄,如惠帝時有董猛。
侍中則因為「掌虎子、捧唾壺」(捧馬桶、痰盂;虎子因李淵祖父名虎,應諱而改)時常
親近皇帝,又常為卿大夫加官,從而過問政治。侍中在兩漢曾數度出、入禁中,起碼有一
次是因為侍中馬何羅行刺漢武帝未果,導致所有侍中都逐出禁中,有事則入,後來王莽又
將侍中引入,如此反覆,到三國應仍在禁中。給事中則本為丞相的下屬,丞相奏事並不親
自入宮(丞相在宮外有府),而是遣給事中代奏,自然必須出入禁中。
自漢武帝以降,丞相的職權逐漸為中朝所侵奪,並以尚書省為中樞展開行政。但尚書也不
是最親近皇帝的官職,所以有起用侍中「平尚書奏事」的制度,而侍中能有此權力自然是
出於皇帝的信賴。尚書省在曹魏以後,從當時宮殿的平面圖來看,處於禁中之外,而掌控
禁中、尚書省間的溝通,則非侍中(以及其他近官)莫屬。而自尚書省往宮外的溝通,則
在朝堂(尚書省的大殿)辦理,由尚書召集公卿的椽屬進行。公卿因為地位尊崇,不便隨
意召入宮中。
起草詔書的責任自曹魏歸中書省(也在禁中)以來,由內而外,必經侍中宣傳。又是,在
鹵簿中正值侍中捧玉璽,可見玉璽由侍中掌握。因此詔書必須經過門下省才會有玉璽,不
經門下省的詔書理應沒有玉璽,當然會被視為偽詔。詳侍中「封璽書」的職權。因此,門
下省跟玉璽畫上等號,門下省的經手自然形成詔書形式正當性的一環。
而侍中既然因政治實權,自然成為顯要的官職,必須由有政治地位的人擔任。這種端倪從
漢朝就看的出來。捧馬桶、痰盂這種事情不為士人所齒,之所以成為卿大夫加官,必源於
政治權力。至於魏晉,侍中已經位居三品,比於列卿,並非昔日親暱側近之員可比擬。這
種變化應該是起於侍中憑藉皇帝意志「平尚書奏事」,取得對尚書省決議的參與權乃至裁
決權,至於六朝隋唐,引申到對中書省的草詔而言。
另一方面,散騎常侍在曹魏由散騎郎與中常侍結合,在晉又復置中常侍,兩者皆為親信之
職。相較於侍中,散騎常侍的來歷發展似乎較少有史書關切,不知為何。但散騎常侍同時
與侍中陪侍皇帝,乃至「禦登殿......對挾帝,侍中居左,散騎常侍居右,被切問近對,
補闕拾遺」(皇帝登殿,由侍中、散騎常侍攙扶上殿,其餘職責與侍中同)。散騎常侍在
晉江左以後獨立為省,雖仍屬門下,實則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機關了。梁更名為集書省,
隋與門下合併,成為唐朝門下省,六朝門下、散騎/集書兩省的職權,至於唐朝則成為對
中書省的駁封權,而尚書省到唐朝已經成為行政機構。蓋北朝隋唐君權強大,尚書省(早
到北齊,就宮殿圖判斷已經出宮)步公卿後塵,不再經手機務樞要,而以皇帝最親近的門
下、散騎等為宰相;南朝仍以錄尚書、尚書令、僕等為宰相之任,侍中、常侍、中書等,
雖代表皇帝意志,只是「小宰相」而已。
以上只是個人意見,如有紕漏還請指正。
作者: andystupid (唐伯鼠)   2018-03-01 19:53:00
作者: 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   2018-03-01 21:52:00
你說的基本正確 我同意前面的朝代確實是這樣 但是談到明朝部分有點不同在明朝洪武、建文、永樂年間 皇權極大化 其實並不麻煩像明成祖的聖旨 基本上他把話交代給宦官或文官然後叫翰林院書寫 之後蓋上皇帝璽印 就是聖旨了翰林院只是個秘書機關 對於朝廷詔旨 無權封駁當時內閣制度也只有雛形 還不是正式機構 也沒有司禮監當皇帝是很累的工作 但權力也因此而集中在皇帝手中因為名目很繁多 所以您說的是有 我舉例的比較簡化詔書、誥命、敕命、敕諭、金榜、冊、書、符、檄文.....其實都有可能是聖旨 然後皇帝的寶璽至少有10多個以上你說的給事中的參與當然是制度上的設計沒錯但實務上當然還是要看狀況而定明代內閣制度也是演化而來的 明初內閣尚未完善
作者: y11971alex (Indigo)   2018-03-02 00:07:00
這個,拜讀了
作者: 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   2018-03-02 00:08:00
內閣僅為顧問性質 跟後來堪比宰相差很多
作者: exile0527 (一杯咖啡的時間)   2018-03-07 19:07:00
好文,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