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篇新聞隔靴搔癢,根本沒有講到現在歷史學界的困境。
※ 引述《zkow (逍遙山水憶秋年)》之銘言:
: 標題: [新聞] 本土化浪潮 台生偏好研究台灣史
: 時間: Sun Nov 11 04:35:47 2018
:
: 本土化浪潮 台生偏好研究台灣史
:
: 2018年11月11日 04:09 旺報 記者李侑珊/台北報導
:
: 歷史研究為屬地主義,難與政治環境變化脫鉤,台灣社會20年來標榜本土化,學者認為確
: 實對文史教育造成影響,相較於中國朝代史,台生較偏好台灣史,部分雖肇因於政治環境
: 的變化,台史較容易研究,史料容易取得,也是導致台灣史在史學界成為熱門領域的原因
: 。
事實上史學研究從1980年代以來直到現在一直都是:
中國史主流,台灣史奮起,世界史邊緣,給你們看實際的數字:
彭明輝的〈臺灣地區歷史學期刊論文與博、碩士論文的量化比較(1945-2000)〉
有關台灣碩博士論文研究取向比率:
中國史 臺灣史 世界史
1949-1960 100 0 0
1961-1970 93.6 3.2 3.2
1971-1980 80.6 6.9 12.4
1981-1990 76.6 10.9 12.4
1991-2000 66 23.2 10.8
你們可以看到至今中國史仍然是主流,臺灣史努力奮起,世界史就是個邊緣人。
近年來台灣史比較熱門是因為沒有語言隔閡加上史料容易取得,
花費時間較少,相較容易畢業,因此成為顯學,容易畢業這才是重點。
:
: 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李功勤表示,台灣社會自前總統李登輝開始標榜本土化,台灣
: 史因此逐漸在史學界成為熱門研究項目,甚至在10年前,歷史系所課堂上講授228事件,
: 當時確實可說是一門顯學,如此講學,好似可以打破國民黨的權威,「好像是趕流行,大
: 家都研究,我也想跟風。」
這段狗屁不通,台灣史一直以來都被中國史壓落底,看看上面的表格就知道,
因此很多地方都沒有研究,有許多研究空間,可供人發揮的地方。
:
: 李功勤也說,台灣史深受學生歡迎,除了來自於外在環境的變化,另一個原因則在於時間
: 距離現代較近,無論是清末還是日據時代的歷史,相較於朝代史,時間都很短,可運用的
: 史料好取得,易於研究,不像中國朝代史需要閱讀大量文言文,反之陸生來台之所以青睞
: 中國史研究,則在於史料在台灣易於取得,並且對於中國近代史的史實討論,兩岸有不同
: 的解讀,因此想要更多涉獵。
史料好取得是非常重要的,這牽扯到能不能快點畢業的問題,這很重要要再說一次。
但是跟中國朝代史需要閱讀大量文言文真的沒有絕對邏輯關係,
你當清末不用讀文言文嗎?晚清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的奏摺是白話文寫的嗎?
那時候有白話文嗎?這種話超級會得罪中國近代史的同行。
而且念歷史系如果閱讀文言文是個問題,可能要請他回去重念歷史系,
他不夠格拿歷史系學士證書。事實上中國朝代史要在研究上突破需要很多新史料,
可能要到當地才會得到這些新史料,若以台灣現有的資料,碩博士生要突破都很困難,
所以你們可以看到謝金魚唸唐史必須開始搞栗特人的相關資料,就可以知一二。
而且大學教授和碩博士生誰有能力拿國科會計劃飛去中國找尋新史料,
我想就不在話下了。
:
: 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宇勛也說,歷史研究採取屬地主義,台灣史時間短,只要掌握史料
: ,便可撰寫,「如水利會、某廟、某神,多為白話文」,他以自己專長的宋史為例,不只
: 要懂古文,從事研究需要打基礎所耗時間也較長。
這其實是中國史優越感作祟,感覺中國史很難,台灣史很容易,所以大家都選台灣史,
每次看到中國史研究者認為我們比較難,台灣史研究者會說我們要念日文,
然後雙方把自己統獨意識形態放進去亂戰成一團,
我們這些世界史研究者都覺得莫名其妙,要比優越感,
世界史光是克服語言隔閡應該要最優越才對,我們完全不理解他們在吵什麼?
事實上容易畢業已經成為歷史碩士的優先選擇,
因為大多會念歷史碩士的人是國高中歷史老師來洗學歷增加俸點(500變成625),
所以挑選容易畢業的題目來撰寫也就成為時代趨勢了。
更多人之所以要考歷史研究所是因為想要取得教育學程資格考教檢、教甄,
而並不是想要再念個歷史學位,甚至教育學程拿到手,就休學不讀的人大有人在。
其實大專院校也有發現在這個問題,曾經企圖想要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但是這可能會嚴重衝擊招生人數,再加上目前無解的少子化問題,可能會危及現有架構,
所以目前採取放任之。
:
: (旺報)
:
: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1111000148-260309
:
: 知道研究台灣文學的不少,但不知歷史系方面研究台灣歷史的是否是多數?
:
: 要研究台灣史有現成的取材文獻跟對象
:
: 不過台灣史的歷史較短,跟中國史相較下,能研究跟選擇的對象比較限縮一點
台灣史史料沒有語言隔閡相較取得容易,以及唸歷史碩士的人大多是國高中歷史老師
除了上述兩點,我提供一個新的論點:人才外流,
真心喜歡中國史的人,甚至意識形態接近統派或者中國的人,
他可能會選擇前去中國大陸唸碩博士,而且要成為一個歷史學者,
中國大陸比起在台灣有機會的多了,中國大陸會給4年的全額博士獎學金,
還有圖書補助之類的助學金。中國朝代史(1840年以前)資料比較好取得,
博士畢業可能會馬上取得教職,你可能在一線城市唸完博士,可能在二三線城市教書。
但是在台灣甚麼都沒有,要靠自己努力打工賺錢,甚至博士畢業要一直博後到6-7年以上,
就算是畢業之後,你的工作機會很有可能也在中國大陸,
這樣一拉一推,當然會造成大量中國史研究者外移,
因此在台灣研究中國史的人就逐漸減少了,
大概這三個條件導致台灣史研究逐漸成為他們口中的熱門顯學。
而不是什麼李登輝的本土化、民進黨執政導致這種事情的發生,
我或多或少會同情這些執意相信這一切都是李登輝的本土化、民進黨執政的陰謀的人,
方才能為他們的族群在台灣的式微沒落找到情緒出口吧。
他們只是被時代拋棄,卻堅持要拖累時代,在我眼中他們只是慕容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