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7v333 (曲棍‧康師父)》之銘言:
: 先說一下我的認知,東漢的將軍位階(我不確定理解是否正確)
: 將軍 > 中郎將 > 校尉
地位大致上是這樣,可並非絕對,實權就更未必如此了。
或著可以這樣說,那制度都還沒建立完善的時代,所以特例很多,不能
認為所以事都一定會按規定走。
比如說,將軍一般是有戰事才設,無戰事就廢除。可是度遼將軍在東漢
幾乎是常設職務了...
又譬如說,有戰事就可以任命將軍出戰,但黃巾之亂這麼大的叛亂,皇
甫嵩、盧植、朱雋他們三人卻是任命為中郎將而不是將軍出征,儘管他
們的兵力戰力可能比當時已有的將軍(例如度遼將軍)要大,真要作戰
,恐怕度遼將軍也得聽他們的,但東漢就是沒給他們將軍名號...
所以那地位真的不是絕對的,也有人由中郎將調任校尉,但顯然當事人
都不認為這是貶職(舉例來說,東漢有段熲,三國有鄧艾,都有這樣的
例子)。
真要論軍職地位,恐怕還是要看任命時給予他的實權,或是有沒有明確
指定他的權限而定,不能光看職稱。
: 中郎將因為常在內廷出沒,跟皇帝比較熟絡,所以地位跟將軍差距不大,
: 甚至後來在政治地位會高於將軍;至於校尉則是三者中是最低的。而東漢
: 對外族的幾位最高負責人官職
: 度遼 將軍
: 使匈奴 中郎將
: 護羌 校尉
度遼將軍後來比較偏軍事性質(因為掌握度遼營,當然政治層面也有,
但比重不如軍事),另兩個職務就真的政治軍事一半一半,另外還有護
烏桓校尉、西域的戊己校尉、象林將兵長史等等,也都是這種政治/軍
事綜合職務。
: 東漢與南匈奴關係最為密切,常出使,設中郎將剛好可以在皇帝、與匈奴
: 單于間活動、溝通,設「中郎將」一職算是符合實際運作
: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對遼(東北)是將軍,但是對羌只是校尉?
: 羌族在光武帝、章帝、和帝時期就屢屢跟東漢政權有衝突,到公元 107年
: 左右,引爆大規模的羌亂,打到甚至讓朝廷議論是否放棄涼州,直到 169
: 年段熲數次擊破羌人,斬首四萬,滅東羌,才讓羌族對東漢威脅大大降低
: 。那照理說,對東漢造成如此大威脅的羌族,應該是很重要,但為什麼對
: 羌族僅是「校尉」?沒考慮升階嗎?
: 比如「護羌中郎將」、「護羌將軍」之類的?
: 或是說,三者雖然頭銜不同,但實際的品秩、權限是一樣的?
為什麼沒升階就不知道了,也許只是沿襲舊制,不覺得有必要。
品秩應該是有差,但權限,或說任務性質除度遼將軍(可以勉強視為東漢
東北邊疆機動部隊司令)外,沒什麼不同,只是對象不同(使/護匈奴中郎
將跟護羌校尉性質沒有不同,都是要鎮撫外族,也都有領部隊作戰)。
倒是想到一個沒有調整職稱的可能原因,後來擔任護羌校尉的人,身上未
必只有護羌校尉這個職務,可能還兼有其他職位(XX將軍、XX太守之類)
,或許當時人認為這樣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