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查詢初步的史料,可知:
1.北洋艦隊大體成軍後,在1893,1894年,原則上清廷已經沒有預算可以撥給北洋水師了
,所以也就沒有買新軍艦跟足夠砲彈(甲午開戰後的緊急預算姑且不論)。
2.1894年是慈禧60大壽,所以從前幾年就有建頤和園的政策,會佔用相當的政府預算。
3.財政部長翁同龢跟北洋艦隊總司令李鴻章嚴重不和,在上述2年完全不撥預算給北洋
艦隊。
註:我看的資料,說以往傳說的把「已經撥給」北洋艦隊的預算「挪用」的說法不精確。
應該是「那2年本來就根本沒設置購艦購彈的通常預算」。
晚清時代的議政組織是軍機處,把它想成實質的內閣會議好了。
李鴻章的掌管組織(北洋水師)既然有需求,「事先」(前一年度)有及時在議事時
提出嗎?「最高領導人」(皇帝)知悉北洋艦隊這項需求嗎?就算頤和園的預算不能挪,
挪吏部、禮部、刑部的部份預算東拼西湊,不行嗎?(先別提這2年先向外國銀行借款或
發行國債這種先進金融思維了)
假設(畢竟我不清楚,所以請益)李鴻章「如果」有及早提議讓皇帝知悉北洋艦隊沒錢了
,然後想必翁同龢在議政時會說三道四說艦隊沒錢也無妨;但是至少李鴻章可以及早據理
反駁,列成紀錄,可讓後人有評理的依據。
不管戰敗後李鴻章依照中國人治倫理替不替太后、皇帝背不自量力宣戰的鍋,至少讓後人
中的某些挺李派要聲援時更有點道理吧。
戲劇中常常演得李鴻章前幾年只是跟翁同龢周旋然後翁硬是不給預算,等到開戰前的庭議
才在皇帝面前說一堆,我不覺得李沒一丁點行政責任。但是想搞清楚史實中有政治經驗的
李鴻章有沒有至少在1893年前後被翁同龢掣肘時,就及早向皇帝陳情過北洋艦隊沒有購買
軍火預算是很嚴重云云的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