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篇 2008/10/01 聯合報
張信剛(前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北京大學講座教授)的文章
我看高加索》歐亞交界線上的民族博物館
高加索地區在歷史上從來是一個東西對峙的地方。
今日喬治亞的東西兩部分就長期分別被來自小亞細亞的力量和來自伊朗高原的力量主宰,
它的首都第比利斯曾經被毀二十九次……
1953年,蘇聯獨裁者史達林去世,最受他信任的特務頭子貝利亞隨即被處決。
在台北讀初中的我從報上知道,他們兩個原來都不是俄羅斯人,
而是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人。不久後我又得知,
蘇聯的另一個重要領導人米高揚是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人。
1963年,我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讀研究院,有兩個土耳其同學;
一個是土耳其裔,另一個是亞美尼亞裔。兩人同住一起,
但對一次大戰時亞美尼亞人的遭遇卻有不同的說法。
1973年,我在紐約州立大學任教,認得好幾個伊朗人,
有的是說波斯語(Farsi)的波斯裔,
也有人是伊朗北部的阿塞拜然人(Azerbaijani即Azeri),還有一位是亞美尼亞裔。
為了弄清楚喬治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然與蘇聯、土耳其、伊朗的關係,
以及高加索一帶的不同民族在不同國家的分布,我查閱了《大英百科全書》,
啃了幾百頁文字,但是仍然「朦查查」。
白雲蒼狗,世事多變。這些地方的政治版圖和人口分布如今都已有了巨大的變化。
一個多月來,喬治亞與南奧塞梯亞占據許多新聞版面。日前又有兩條新聞:
第一,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宣稱,
南奧塞梯亞的衝突令俄羅斯必須重新考慮它的外交戰略,
因為俄羅斯必須捍衛自己的利益;
第二,土耳其總統居爾(Gul)應亞美尼亞總統薩爾克斯揚(Sarksyan)
之邀到亞美尼亞觀看兩國足球隊的世界杯區域賽,二人並正式會面。
高加索地區的形勢到底如何?它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是什麼?
以上提及的兩則新聞對今後的國際格局又會產生什麼影響?
我想就管見所及,隨筆寫幾篇短文與讀者們探討。
歐亞交界線、東西對峙前沿
橫亙於黑海與裡海之間的高加索山脈是歐亞交界線的一段。
它自西北向東南綿延約一千公里,高度達五千多公尺,包括二百餘個冰川。
山脈之北的歐洲部分為溫帶氣候;山脈之南的亞洲部分屬亞熱帶氣候。
在山脈兩側有山峰、高原、平原、沙漠,甚至是低地;有湖泊、河流、森林、草原。
這裡氣候溫和,動植物種類繁多,很適於打獵、畜牧和種植。
許多學者認為,高加索地區可能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與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在時間上差不多。
不少考古證據顯示,
大約四千年前進入印度半島的雅利安人(Aryans)
和進入新疆的吐火羅人(Tocharians)是從高加索地區出發的。
大約同一時期,許多來自黑海以北俄羅斯草原的游牧部落(
如斯基泰人,即Scythians)入侵高加索地區。
之後,歐洲的佛利金人(Phyrigians)、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廷人,
亞洲的亞述人、米底(Medes)人、波斯人、
阿拉伯人先後在高加索地區駐紮軍隊和建立行政區。
所以高加索地區在歷史上從來是一個東西對峙的地方。
今日喬治亞的東西兩部分就長期分別被來自小亞細亞的力量
和來自伊朗高原的力量主宰,它的首都第比利斯(Tbilisi)曾經被毀二十九次!
民族、語言博物館
南、北高加索地區的總面積大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約為廣東省的二倍,
總人口不到三千萬人,是廣東省人口的三分之一。然
而在高加索山脈兩側有超過五十個民族與語言群體。
直到最近這些年,人類學家將歐洲、北非、中東和印度的膚色淺、
鼻梁高、體毛多的人統稱為「高加索人種(Caucasoid)」,即人們俗稱的「白種人」。
一般「白種人」的語言不是屬於「印歐(Indo-European)語系」
(如伊朗語、俄語、西班牙語)就是屬於「閃米特(Semitic)語系」
(如希伯來語、阿拉伯語)。
但是高加索地區早期居民的多種很不同的語言卻都屬於獨特的「高加索語」。
北高加索地區現在是俄羅斯聯邦的領土,分成幾個自治共和國。
粗略而言,這一地區操高加索語的早期居民包括東部的達格斯坦人(Dagestani),
中部的車臣人(Chechen)和印古什人(Ingush),
還有住在西部近黑海的切爾克西亞人(Circassians)。
不算是「原住民」的奧塞梯亞人(Ossetian)說的是東伊朗語,
主要在高加索北麓的中部,與山脈南麓的奧塞梯亞人同族。
當然,還有大量的俄羅斯人、蒙古人等等。
實際上,俄語是這一地區最主要的生活與工作語言;
俄羅斯東正教和遜尼伊斯蘭是這裡的兩大宗教。
車臣恐怖分子近年來給俄羅斯政府和老百姓帶來許多頭痛。
切爾克西亞的女子以漂亮著名,
過去有一些奧斯曼的蘇丹和軍政要員娶切爾克西亞女子為妻,
以致今天土耳其的一些時髦仕女喜歡自稱有切爾克西亞血統。
達格斯坦人以驍勇善戰聞名,他們的軍刀既鋒利又漂亮。
我在南俄羅斯旅遊時,雖然沒有機會邂逅切爾克西亞女郎,卻
買得一把令許多人羡慕的好刀。
至於南(外)高加索,最著名的原住民當然是喬治亞人。
他們在三千五百年前即已進入文明狀態,於西元四世紀中葉信奉基督教,
五世紀時創造了至今仍然使用的字母。
最近在新聞中屢屢出現的阿布哈茲(Abukhazia)人主要住在喬治亞西北部,
說一種不同的高加索語,處於實際獨立的狀態。
在喬治亞西南角與土耳其相鄰的阿札拉(Adjara)人又說另一種高加索語,
他們大半是穆斯林,實際上也是獨立自治。
操印歐語的民族主要有亞美尼亞人。他們大約兩千年前由小亞細亞遷入高加索地區,
西元301年成為世界第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王國。
今日的亞美尼亞公教會和埃塞俄比亞教會一樣,獨立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
在耶路撒冷舊城裡單獨占一席之地。
亞美尼亞的文字創於西元406年前後,比現行的喬治亞文字略早,也一直沿用至今;
兩者都比俄羅斯字母的出現要早六百年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喬治亞與羅馬帝國大約同時信奉基督教,也算是早期的教會了,
但十九世紀初俄羅斯控制喬治亞後,喬治亞的教會在組織上附屬了俄羅斯正教。
在南高加索另外一支屬於印歐語的民族就是最近俄、喬衝突的導火線奧塞梯亞人,
前面已經提到。
當然,在高加索地區也少不了最近的入侵者俄羅斯人,
較早的入侵者蒙古人,以及更早的入侵者突厥人(主要是阿塞拜然族)。
其他的如波斯人、庫爾德人、猶太人等,林林總總,不及細載。
高加索地區因為交通不便,各部落與族群素少往來。
所以即使沒有不同歷史時期的入侵者,這個地區的語言也很複雜。
兩千年前羅馬軍團征服高加索時,便要僱用八十多名通譯方能和本地人打交道。
二十世紀初,有一名喬治亞神學院的修士,易名史達林,改信馬克思主義,
並與同伴貝利亞在外高加索鼓吹無產階級革命。十月革命來臨時,
興起於歐洲的民族主義浪潮席捲了外高加索各民族……
西元七世紀上半葉,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勃興,由此改變了西亞、
北非以及中亞的歷史進程。
阿拉伯帝國取代波斯薩珊帝國,繼續與拜占廷帝國在高加索地區對峙,
為這一地區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元素。
突厥人初登舞台
從八世紀起,許多原來在中亞草原上的突厥人皈依了伊斯蘭,
並越過鹹海之東的錫爾河(Syr Darya),進入了此前屬於波斯語族的世界
(今烏茲別克斯坦)。
十世紀開始,許多突厥部落紛紛南渡阿姆河(Amu Darya),進入今天阿富汗、
土庫曼斯坦與伊朗境內。其中最強大、
向西邁進得最遠的一支是塞爾柱突厥人(Seljuk Turks)。
他們於十一世紀在西亞建立起幅員遼闊的王國,並於西元1071年在高加索地區之南,
亞美尼亞的曼濟克爾特(Manzikert)打敗拜占廷軍隊,俘虜了拜占廷皇帝。
自此,原本在波斯文化圈東北的突厥人大量進入拜占廷帝國最重要的領土小亞細亞
(即今土耳其),到了波斯人地區的西北。
塞爾柱突厥人大量進入高加索地區後,伊斯蘭在這一地區聲勢大升,
許多本來信仰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高加索居民也都逐漸轉奉伊斯蘭。
今天的阿塞拜然人(Azerbaijani或Azeri)
原是隨塞爾柱人進入高加索地區的突厥部族。
十二世紀,他們的上層已使用波斯語,
其中一位生長在今日阿塞拜然西部的詩人叫尼札米(Nizami)。
他用波斯文寫了五部韻律優美的浪漫長詩,成為伊斯蘭世界(特別是波斯人)
的文學瑰寶。其中一部是描述波斯王子霍斯洛(Khusrau)
和亞美尼亞公主希琳(Shirin)的愛情故事。
幾個世紀以來,無數的波斯細密畫都以這個故事為題材。
十四世紀初,處於小亞細亞西北角,
塞爾柱突厥王國邊疆地區的一個小公國的首領奧斯曼(Osman),
逐漸擴充領土,自立國家。奧斯曼之後的十代蘇丹,連續250年,個個能文能武,
勤政善戰。到十六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的國勢達到巔峰;
它的領土包括了匈牙利、羅馬尼亞、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又稱「安那托利」)、
北非、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兩河流域、
阿拉伯半島東西部和波斯灣西部沿岸地帶。
而這個強大帝國的東北邊疆就在今天喬治亞的西部。
波斯文化復興
十三世紀中葉,蒙古人征服伊朗與高加索地區,建立伊兒汗國,
並將首都設在高加索地區南緣的大不里士(Tabriz)城。
此一時期,波斯伊斯蘭文明受到極大的破壞。但不到一百年時間,
伊朗的蒙古統治者也皈依了伊斯蘭教,並改用波斯語,
波斯文化因此又開始復興。十五世紀初,
中亞撒馬爾罕一個突厥化了的蒙古軍人帖木兒占領整個西亞,
包括部分小亞細亞與高加索地區。
帖木兒的兒子以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Herat)為首都,
帖木兒汗國的宮廷自此使用波斯文。他們在中亞和西亞大量修建清真寺,
建立伊斯蘭經學院,發展科學,提倡文學,注重藝術,形成波斯的文藝復興。
十六世紀初,帖木兒帝國敗亡。代之而起的,
在中亞是從伏爾加河中游南下的突厥化了的蒙古人所建的烏茲別克汗國,
在西亞則是由波斯化了的阿塞拜然人所建立的薩法維(Safavid)王朝。
因為烏茲別克人從來沒有波斯化,
所以今天的中亞主要是突厥語的世界;而伊朗與阿富汗則仍然屬於波斯文化圈。
薩法維王朝在十六、十七世紀裡,將伊朗建成一個什葉派伊斯蘭帝國,
其軍事、商業、文學、藝術都相當發達。
這個帝國的西北邊疆就在高加索地區的東部,
包括今天的阿塞拜然共和國和俄羅斯境內的達格斯坦。
進入十八世紀,波斯與奧斯曼帝國的邊界趨於穩定,
而它與俄羅斯的邊境卻因戰爭而一再變動。
我曾在今天伊朗北部與阿塞拜然共和國幾乎接壤的大不里士
買了一條聞名世界的大不里士地毯,
也重溫了這個古城十六世紀時在奧斯曼帝國與薩法維帝國的爭奪下,數易旗幟的往事。
俄羅斯的長期經略
占地廣袤,組織鬆散,
生活於森林中的俄羅斯人於十三至十五世紀被草原民族蒙古人統治。
十五世紀開始,俄羅斯人逐步擺脫了蒙古人的控制,以莫斯科公國為核心,
向四周擴張。十八世紀初,
俄國沙皇彼得大帝為學習西歐而將國都自莫斯科遷至新建於波羅的海之濱的聖彼得堡。
但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和比他更有才華的卡德琳娜大帝(1762-1796年在位)
絲毫沒有忘記向東向南拓展領土。1722年,波斯薩法維王朝覆滅,高加索地
區的不少小王侯紛紛擁兵自立,受到繼起的波斯國王發兵討伐。
這些小汗國的王公向俄羅斯求救。正是前門拒狼,後門迎虎!
俄羅斯在它的擴張中,很得力於一批亦農亦兵亦盜的哥薩克人(Cossacks)。
他們多數是在波蘭、烏克蘭和俄羅斯社會中無法發展的人,紛紛集結成群,
開闢土地,實行自治,又騎馬向東向南征伐。托爾斯泰的名著《哥薩克人》
就描寫了他們在高加索地區為沙皇效力的事蹟。
十八世紀末,俄國已然吞併了大部分北高加索,將達格斯坦人、
切爾凱西亞人與奧賽梯亞人置於俄羅斯統治下。十九世紀,
通過對波斯和對奧斯曼帝國的多次戰爭與條約,
又蠶食了南(外)高加索(Transcaucasus)的大部分土地,
把喬治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然納入俄羅斯版圖。
二十世紀初,有一名喬治亞神學院的修士,易名史達林,改信馬克思主義,
並與同伴貝利亞在外高加索鼓吹無產階級革命。
十月革命來臨時,興起於歐洲的民族主義浪潮席捲了外高加索各民族。
1918年,喬治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然這三個來自不同血緣,信仰不同宗教,
說寫不同語言文字的民族經過一番戰鬥各自成立了獨立的共和國。
1922年,蘇聯布爾什維克的紅軍壓境,取消了這三個共和國,
合併成「外高加索社會主義共和國」。
蘇聯的第一任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就是史達林。
史達林當政時期,南、北高加索地區的行政版圖及民族劃分屢有改變:
1936年,外高加索共和國
又重新分為亞美尼亞、喬治亞和阿塞拜然三個共和國;
1941年,北高加索的車臣人(Chechen)和印古什人(Ingush)
因被指支持德國納粹而遭集體流放西伯利亞。
史達林死後被赫魯雪夫批判,他們才獲准還鄉。
上世紀八○年代,蘇聯出兵阿富汗之後,
我在一份美國外交學刊上讀到一篇文章。它指出,蘇聯雖然看似強大,
但內聚力很低,因為它幅員太廣,境內民族太多。文章的結論是,
只要有適當的條件,蘇聯的各共和國會相繼獨立,
而且獨立後也不會太平無事。這個分析與推論對高加索地區來說,的確相當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