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oslaa (萬變蛾)
2020-10-11 01:04:37還滿有趣的,轉載一下文字部分 (有刪去個人覺得較沒意思的段落),
原連結裡面有附不少老照片,有興趣的版友可以看看。
來源 微信上的中國
https://chinaqna.com/a/115253
1928年,中國第一次「武林大會」
2020-08-28
召開武林大會、推選武林盟主,是武俠小說裏一種常見的故事情節。1928年,以張之江、
李景林等為首的一批民國軍界、武術界人士,試圖將這種武俠故事搬入現實,他們成立了
民國武林的最高機構:「中央國術館」。
為了將所有江湖門派納入到該機構的管轄之中,他們參考江湖規矩,在館內設立了「少林
門」與「武當門」。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被定性為「內家功夫」,劃入武當門;其餘
武術拳種,如查拳、譚腿等,皆被定性為「外家功夫」,劃入少林門。
自清代武術界造出「內家」與「外家」的虛無概念、且編出種種「內家功夫大勝外家功夫
」的無厘頭傳奇,再被清末民初的武俠小說加以渲染傳播,當時的中國民間武術界,無論
是尊武當為祖者,還是自稱源自少林者,幾乎全都以「內家」自詡,絕不肯說自己是低層
次的「外家高手」。
張之江小說戲劇看多了,強行在中央國術館內搞出「少林門」與「武當門」的分野,很自
然地就引起了館內兩派「高手」的不服與爭執。然後,在該年(1928年)8月份,終於釀成
了「少林門大戰武當門」的風波。
少林門(外家)出戰的,是門長王子平,時年四十多歲。武當門(內家)的門長孫祿堂,時年
接近六十歲,雖然常拿「內功」說事,但卻很知道「拳怕少壯」的道理,他召來自己的師
侄高振東與王子平對壘,高振東時年只有三十多歲。比拼的結果,少林門說王子平占了上
風,武當門說高振東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各自宣布勝利。
館內不團結,自然談不上全武林團結。於是,張之江等人一番商議後,忍痛取消了「少林
門」與「武當門」的建制,將這兩座「武林的泰山北斗」從現實中剔除,還給了武俠小說
。
少林與武當可以沒有,武林大會卻是一定要開的。早在「少林武當大戰」之前,中央國術
館就已決定,要在1928年10月份,在南京舉辦「第一屆國術國考」。為了將之辦成一場真
正的全國範圍的「武林大會」,把藏身草莽的「武林高手」全數吸納進來... 參賽者往返
南京的費用,全部由地方政府提供。
此次武林大會分預賽和正賽兩個階段。預賽是單人套路表演,有拳腳、摔跤、器械三個項
目,裁判評分合格就可以參加正賽。正賽也分拳腳、摔跤、器械三項,采取抽簽分組、對
戰淘汰的方式。
正賽是此次武林大會中,最讓觀眾失望的部分。許多參賽者,預賽時打得一手漂亮的好套
路;但到了對戰之時,則幾乎見不到漂亮套路的半點影子。反而在比賽的第三天,出現了
選手孟唐春「猛咬與賽者之面,鮮血淋漓」的名場面。摟抱滾地之類手段在此次武林大會
上的頻繁使用,打破了許多觀眾對武術的浪漫化想象。
從1928年10月15日開幕,到10月21日閉幕,這場民國首次全國範圍的武林大會,共計持續
了6天。對於前來參賽的武林高手們,當時的輿論已有許多質疑之聲。最核心的質疑,是
他們的所謂功夫,究竟能不能用於實戰?
有署名為「幹」者,在《現代評論》上撰文,直接批評這些武林高手的功夫「缺乏科學的
研究」,是沒有實際戰鬥力的。他說:「例如所有『持械』,往往和技擊的技術沒有關係
,一味是一套玩槍刀的把戲,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跳舞。」這位「幹」還非常直白地說,所
謂的「內功」根本不存在,「完全是玄之又玄,不堪究詰」。
五年後,1933年10月,中央國術館再次舉辦全國武林大會,亦即「第二屆國術國考」。雖
然比賽規則較之第一次有所改進(比如開始使用拳套),但武術高手們無法將漂亮的套路
與實戰合為一體,仍再次引起了圍觀群眾的強烈失望。一名叫做田鎮峰的看客,在文章裏
失望地寫道:「我注意留心的看了幾天,……在短兵決賽的時候,人人手裏拿著一支哭喪
棒式的短棍,兩人上了台,不是對著掄,便是互相戳。決賽應當精彩,然而精彩(不過)就
是這樣!」
為什麼進入了決賽的武林高手們,不施展他們漂亮的套路,只是一味地「不是對著掄,便
是互相戳」?當然是因為漂亮的套路,在實戰中遠不如對著掄、互相戳來得有效。
對這個問題,中國武術界其實一直是心知肚明的。
1934年,《國術統一月刊》的一篇文章就直言,中國拳師平日裏專練「死套子」,所以臨
戰時常常手足無措;反觀西洋拳,從初學開始,除了「擊球、跳繩,以及專練發達肌肉」
之外,還要搞「實習」,要跟人實戰練習,所以臨場不怯。
上世紀80年代(1980s),體育學教授、自幼練習套路武術的康紹遠,也提出了區分武術與
技擊的觀點。在康紹遠看來,「武術就是套路」,而套路是沒有攻擊力的:「年輕時,我
也是堅信(套路)武術的技擊性。後來接觸了拳擊、摔跤、擊劍以後,從武術與這些項目
的比較中,我才發現,武術就是一個鍛煉項目和鍛煉身體的各種姿勢。」
上世紀90年代(1990s),另一位傳統武術界名家趙道新則在接受訪談時明言:「拆招,或
稱拆手、散手等,只不過是套路家和幻想家的托詞和藉口,它在師徒說手、同門餵手、同
道聽勁等友善的場合還能派上用場,可一旦遇到生死、榮辱攸關的角鬥……」「在瞬間的
強力衝撞中,有誰能把套路中的招數串珠拆散,並挑選出最合適的一個來呢?」
遺憾的是,這些實話並沒有產生多少反響。
儘管早在1928年,孟唐春「猛咬與賽者之面,鮮血淋漓」,就已證明了套路不如咬臉管用
。
作者:
Odaman (odaman)
2020-10-11 01:08:00我好奇,當時的武俠有武林大會這種構想嗎。是否倒果為因?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20-10-11 01:28:00其實門派化是明末清初之後才開始演化出來,到後來路霸擋道收過路費,都是鏢師跟路霸黑話套關係,交個過路費就繼續保鏢的段子跟說相聲一樣,靠嘴行走江湖而不是看拳腳練武防賊都不如練好嘴,三五句髒話噴噴都能名滿江湖,而後來更不能能擋山羌,武術就越來越慘了
其實徐曉東開始靠打傳統武術家之後 包括對岸網紅甚至館長 都有講到一個重點 就是傳武缺乏現代化訓練跟實際對戰經驗 當然 也或許是現代競技是要在觀眾戰勝別人 這本質化不同恐怕就是現代競技能一直進步的原因
明末清初看吳殳的紀錄應該還是有不少武器對打的訓練但是後來清朝禁兵器,民間武術大概也質變了
別鬧了 對方政府早就看破傳武落後沒屁用的事實了不然中國散打哪需要成立 傳武為何整個站不上檯面?最諷刺的是 散打是結合蒙古摔跤跟日本踢技跟傳武幾乎沒關係 這種武術大會根本開來自爽用的
散打的摔技應該是取法自河北快跤,但現在提到傳武幾乎都是各說各話,不是踩就是捧,很難持平討論。
作者:
iamoldtwo (目標:單手腳離地拉單桿)
2020-10-11 19:26:00現在的外家、內家名門大多是清朝後期創的李書文、郭雲深、董海川、楊露禪
作者:
randy123 (好色怪叔叔)
2020-10-11 21:32:00之前看一位傳武家說的很有道理,發勁演示時打出來看似很猛,但在實戰中沒人用,因為對手不會傻傻地站著讓你打
作者:
CODDDD (決勝屎刻)
2020-10-14 10:44:00現在武術都純粹表演用的吧,真正實戰的是那些戰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