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otearoa (長白雲之鄉)
2020-12-24 23:46:48偶然知道這位的事蹟,在此分享
文淳得(1777~1847)字天初
是全羅南道牛耳島出身,捕魟魚的漁夫
根據他的漂流記錄「漂海始末」記載:
1801年(辛酉)12月,他從牛耳島搭乘小船
與叔父文好謙 及 李白根、朴無碃、李中原、少年金玉紋 一同
為了購買魟魚,前往大黑山島以南數百里的苔士島。
1802年(壬戌)正月18日,從苔士島出航返家
在接近小黑山島的時候,突然遭遇到從西北方吹來的大風
往小黑山島南方漂流數百里,看見了鳥島卻無法靠近
第二天清晨,雖然往東南方看見濟州島
但因風向的關係,多次嘗試都無法靠近。
24日,遇東風,張帆向濟州島
25日,在濟州島之西,再遇西北風,往東南方漂流。
29日拂曉,東南方看見一座大島,下錨停船
見六七人乘艇來,他們送來粥與水,得知這裡是琉球國的大島(奄美大島)
2月2日,抵50里(一里=400公尺)外的 羊寬村(与路島?)
當地人提供小屋居住,外有八人守之,在此滯留一個半月以上。
3月20日,移動到十里外的 于禽島(請島?)
29日,經 德地島(德之島)、良永府(沖永良部島),
抵達 立沙島(与論島),在此受風的影響停留四日。
4月4日抵達白村(泊村,今 那霸港)
在這裡透過懂朝鮮語的翻譯,訴說漂流的事情
提供小屋居住以及飲食、衣服(每人每日供米一升五合、蔬菜數器、豬肉閒日一供)
生病的時候也有醫師診斷及發給藥物。
10月7日,三艘船向中國出發,其中兩艘載琉球朝京之人,
另一艘載 文淳得等六人 與 福建同安縣的漂流民32人、琉球人60人
到 馬齒山島(宮古島)停留十日。
16日出船,遇西風及東北風,向南漂流。
11月1日,漂流到呂宋的馬宐地方(今 Cabugao市 Salomagu港)
琉球人與中國人當中的十五人,游泳上岸
但隔天只有九人回來,六人被當地人帶走。
12日,船抵達 一咾[口尾](今 南伊羅戈省首府 Vigan)
此地有福建人數十戶居住,同船的福建人向他們借住,與琉球人別居
這些福建人向同鄉借錢,恣意飲食,又邀我輩(朝鮮人)同居
乃因這些債務的返還必須由琉球人負責之故。(最後付了大銀錢六百[披索?])
(送還難民所花的費用,琉球 → 清,由琉球負責
入清之後 → 朝鮮國境,由清負責
進入朝鮮 → 由朝鮮負責)
1803年(癸亥)2月,琉球人請求出航
福建人說四月才有南風,非順風不可行
琉球人脅之誘之,五名福建人與四名朝鮮人(叔父文好謙、李白根、朴無碃、李中原)
隨琉球人前往港口。
琉球人再來督促,福建人堅拒,
琉球人等候十日後離開,出航。
餘下的福建人及朝鮮人文淳得、少年金玉紋
在沒有了琉球人的援助之後,得自己想辦法生活,
獲得華人第三代的富有修道人 蔡先生 的援助
贈米五十簍又贈二十簍,又贈銀不少。
(兩人並不只是接受援助而已
自己製作風箏、砍柴賣錢維生。)
到了8月28日,有一艘五月從廣東來的呂宋商船
在馬尼拉政府的安排之下,要前往澳門,漂流民與之同往。
(與琉球船不同,商船要求上船要付錢
如果漂流民受呂宋官方援助,呂宋官方會付這筆錢
但文淳得在呂宋是受華人社會援助,船資必須自己負擔。)
9月9日,抵廣東澳門
有眾多呂宋人、西洋人居住,人口密集,有許多兩層樓的房屋
在此接受官方調查,接受招待。
(當時的朝鮮包括王宮在内,都是平屋,幾乎沒有兩層樓以上的房屋)
在澳門停留三個月,12月歸國。
(「漂海始末」在這之後的敘述都非常簡潔。)
12月 7日,出發,抵達香山縣,護送者兩人。
11日,乘船三日,抵達廣東府。
13日,入總督府,出南海縣,抵達粵關。
在這裡,當地人帶了兩位安南人來見我們。
1804年(甲子)
3月17日,走陸路,另行船十一日,抵達南雄府保昌縣。
4月 5日,越過梅嶺,抵達江西南安府。
6日,乘船三日,抵達康州府。
9日,乘船四日,抵達江西府,停留一日。
14日,乘船六日,抵達南京。
20日,乘船大約五十里,抵達上元縣金陵。
21日,渡過大江(長江),再乘船二十里,在蕪湖縣住宿。
22日,乘船六十里,抵達揚州府。
23日,乘船四日,經過三甫(不詳)
26日,從三甫走陸路,過橋五里
度過沙島,在淮陰館住宿。
27日,乘車三百里,進入山東。
5月19日,到達皇城(北京)。
20日,前往順天府,在大興縣停留三日。
22日,拜謁禮部,停留在高麗館。
28日,朝鮮的 黃曆賷咨官 抵達北京。
(冊封體制下,每年前往北京受領黃曆與咨文的使節)
11月 4日,乘車出發。
24日,通過柵門(朝鮮國境)
27日,到達義州(平安北道)
12月16日,到達京城(首爾)
30日,到達多慶浦
1805年(乙丑)
正月1日,乘船。
8日,歸宅。
以上便是 文淳得 的漂流路線。
在 文淳得 回到牛耳島之後
由被流放到牛耳島的 丁若銓(1758~1816)在1806年末,聽取口述記錄下來,
後由 李綱會(1789~?)於1818年彙整成「漂海始末」。
「漂海始末」分成三部
第一部為上述漂流記錄
第二部為詳細記錄琉球與呂宋的社會
包含 風俗、宮室、衣服、海舶、土產 等五項。(詳見文末參考資料)
第三部記錄了112個漢字語詞,以琉球語、呂宋語(他加祿語)的發音,用諺文標記。
另外還有一件巧事:
1801年(辛酉)10月
濟州島的唐浦漂來了一艘國籍不明的大船,船上30人
其中五人游泳上岸後,船上的人以為島上的人要加害那五人
趕緊起錨逃走,船到達日本,但大多數人都溺死,只剩兩人由日本護送到南京
之後送到粵關再歸國。
(這兩人就是上述的 在粵關,當地人帶兩名自稱安南人的,來見文淳得)
在濟州島上岸的五人,朝鮮人不知道他們是哪個國家的人
12月將他們送到中國去,當時送返遇難的外國人,除了日本人外,都透過中國處理
清朝這邊也不知道他們是哪個國家的人,再將他們送回朝鮮。(《純祖實錄》)
途中一名病死,四名抵達濟州島,再一名病死。
一直到1807年這段期間,三人就滯留在濟州島。
1807年,在調查一件漂流到濟州島的琉球人事件時
召喚這三人到場,結果有一位琉球人翻譯,對三人說的話有反應
這位琉球人翻譯說,他在1802年的時候
曾經共乘一艘從琉球出發要往福建,護送朝鮮人漂流民的船
但途中漂流到呂宋。(正是文淳得搭的那艘船)
因此,朝鮮的官員找到文淳得
要他幫助調查這三人的出身地。
文淳得看三人的容貌與衣服與呂宋人相似
嘗試以呂宋的方言(他加祿語 Tagalog)詢問三人,
一句一句都對得起來!三人高興得哭喊大叫!
這時已經是1809年(己巳)6月26日的事。(《純祖實錄》卷一二 純祖九年六月乙卯)
距離三人漂流到濟州島已九年,才知道他們來自呂宋。
在粵關與文淳得見面的兩名安南人
便是與這三名呂宋人同船的商人。
文淳得在遭遇漂流之前一個月的辛酉年11月,就聽過這件事,
「漂海始末」中有記錄到:
余自想辛酉十一月,在家聞有一舶來濟州,五人下陸,欲問情而執之,
舶人棄五人,而張帆而走,五人留如漆,言語文字不通,不知爲何國人矣,
安南人所傳必此事也
巧合的是,
這一段敘述竟可連結到之後1809年文淳得認出三人來自呂宋
這就是緣份(?)
李綱會在1818年的整理
可能加入了文淳得認出三人之後的感嘆:
况余覉旅三年賴諸國之恩,生還故國,
而此人尚在濟州,安南呂宋之人謂我國何,如良可槐汗
參考資料:
https://core.ac.uk/download/pdf/229752591.pdf
朝鮮王朝後期漂流記録にみる対外認識について ─「漂海始末」を中心に─
中央大学論集 第34号 2013年2月 文純實
https://youtu.be/7BnIrPUju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