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後來仔細看了一下你的東西喔
三篇中有兩篇提到像是集中營
一篇(國立交通大學吉隆坡訪問報告書)提到不是全部都像集中營
三篇都提到 是強迫區民集中搬至特定地區
從管制到自治:簡論馬來西亞華人新村的發展與現況
這篇有提到 嚴格執行的時間 緊急狀態是1950年到1960年
1960後 "實彈軍人" 糧食管制才逐步移除
https://imgur.com/FWjmFXp
※ 引述《gundamx7812 (亞洲空幹王)》之銘言:
: 華人新村:
: 主要居住者是華人,但吉蘭丹州的居民多數是馬來人。
: 五十年代時華人居住人口佔華人總數約四分一。
: 殖民政府分配土地,七人以上住戶有約五十坪,七人以下約有二十五坪。
: 房子自己建,早期通常是木板加鐵板。
你這部分有點過於美化新村了
當時很多華人是原本就有住所
不是居無定所 而是被"強迫"搬到這片土地 而重新搭建房子
https://imgur.com/OJTjMes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文化景觀的變遷:增江新村之研究
https://imgur.com/0smBY9X
https://imgur.com/BRylOuO
所謂的新村 實際上只是四根柱子+屋頂 沒有牆喔
https://imgur.com/LSDHDdP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文化景觀的變遷:增江新村之研究
這些人也不是"自願"搬過來的
土地又不用錢 特別又是位於郊區的 大小根本無意義
"華人被迫從各地聚居於曠地,從無到有,所建立之防共村落。如在務邊與雙溪古月所見,
這些客家人居住的新村,實則自 19 世紀以降隨著錫礦發展即已出現之聚落,然
後在 1960 年代因時局變化才成為眾多「新村」的一部份。"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金寶及吉隆坡校區學研訪問報告書>
: 有宵禁,晚上六點到早上六點禁止出入,過了時限的話睡外面。
: 以鐵絲網包圍。
: 有軍警看守。
: 居民多以務農,割橡膠和挖錫礦為生,不少婦女靠洗錫賺取收入。
: 禁止攜帶大量糧食出外。
: 除軍警外,居民亦會成立自衛團。
https://imgur.com/oiGoMfx 那是因為軍警不夠被迫下的折衷方案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文化景觀的變遷:增江新村之研究
https://imgur.com/5wqrz2C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文化景觀的變遷:增江新村之研究
https://imgur.com/WqrhczF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文化景觀的變遷:增江新村之研究
: 設有診所、警察局、社區會堂及公路等設施。
: 被迫遷移的墾民可獲津貼,被迫放棄耕地的墾民可獲得新耕地。
: 部份新村成立了地方議會。
: 從管制到自治:簡論馬來西亞華人新村的發展與現況
: 何啟才
: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金寶及吉隆坡校區學研訪問報告書
: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文化景觀的變遷:增江新村之研究
https://imgur.com/oO1L5VS
: 【特別報導】老時光 新活水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
: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35398
新村耆老話當年
「當年英國人用鐵絲網圈出一塊地,把原本住在鄰近地區的華人全部聚集起來,僅留下幾
個大門供進出,就好像住在雞籠裡一樣。」安邦新村居民李桂妹婆婆回憶:「早上六點之
後可以外出工作,當時的村民大多務農,或是挖錫礦、割橡膠,但是必須在晚上六點以前
回來,逾時不候。」
「那時的生活簡直就像是住在集中營!戒嚴時期出入村莊,得先給警衛搜身,米、麵粉、
糖、鹽巴全都不能帶出去,以免成為共產黨賴以為生的生活物資。」曾擔任霹靂州務邊縣
拉灣古打新村村長的李新才伯伯說:「但還是有一些馬來人警衛不錯,偶爾會睜一隻眼、
閉一隻眼,通融村民帶一人份的糕點外出,當作午餐。」
: 原話送給你:
: 「自己不做功課在那邊少見多怪。」
: 嘻嘻
補充 馬共歷史
二戰與英國合作時期
https://youtu.be/ejouVvRlp3A
二戰後英國與馬共決裂
https://youtu.be/MlmRUuukp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