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事件的起點,應該是崇禎二年五月乙酉朔(1629年6月21日)
欽天監根據使用348年,元朝郭守敬等人編制的《授時曆》預測日食明顯錯誤;
但禮部侍郎徐光啓,依據西法的預報卻符合天象
於是徐光啓順勢奏請改曆,得到批准
該年7月,禮部在宣武門內的首善書院開設曆局,由徐光啟督修曆法
[傳教士進入曆局,參與曆法修訂]
曆局聘請的耶穌會教士陣容如下:
龍華民(義大利人,參與短期編制)
羅雅谷(葡萄牙人)
鄧玉函(瑞士人,參與短期編制)
湯若望(日耳曼人)
崇禎二年到七年,他們編譯或節譯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克卜勒等著名
歐洲天文學家的著作,構成曆書的主要理論基礎
崇禎六年(1633) 徐光啓病逝,來不及看到結果
[實戰考驗]
崇禎七年(1634) 曆書完成,然而並未立刻頒行,而是繼續經過8次中西較量
包括日食、月食、木星、水星、火星的運動
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才決定頒布新曆
然而來不及實行,次年(1644) 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
湯若望當時還在北京,刪定曆書為103卷
清軍入關之後,順治帝接納該曆書,改名「西洋新法曆書」
在順治二年(1645)頒行,距離首次完成已經超過10年
[傳教士在皇朝重視的天文曆法 取得立足點]
耶穌會在天主教傳教過程中,比較願意經過某些妥協來讓傳教更順利
特別是「祭祖」這個問題;至於儒服代替西方教士服,更不在話下
至於能讓皇朝方面重視,仍舊是天文曆法,即使要花好幾年「打擂台」
的過程,科學較量不必陷於宗教心靈方面的爭論,必定會有結果
這也就是朝代更替之間,耶穌會仍取得新統治者信任的基礎
至於教廷方面終於不能容忍祭祖,清朝對傳教士已不再感到非常需要
雙方決裂,則是後來的事
中國和西方的科學交流,終究還是受到各種條件限制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