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本人未看過利瑪竇批評中國音樂的文章,也不是主要研究中樂
只是就此文章有關西方音樂以及歷史時間問題提出我的看法與討論
※ 引述《helldog (媽寶地狗)》之銘言:
: 許多人對利瑪竇在中國札記批評中國音樂的部份不以為然,有人認為利瑪竇充滿偏見,有
: 人認為音樂無高下之分,持平而論利瑪竇說的是對也不對;不對的地方在於音樂好聽難聽
: 其實是主觀意見,而對的地方在利瑪竇點出一個問題,為何中樂無法或難以交響化[註1]
: ?說的更明白一點,中樂為何難以管弦樂團的形式存在?
: 註1: 利瑪竇屬於巴洛克時期,巴洛克時期的樂團的編制越來越大,交響樂的理論與編制
: 逐漸成型,開始出現在教堂或城堡內演奏的中型樂團,交響樂團的編制與理論到19世紀終
: 於完備,然後在大型的音樂廳裡演奏。
利瑪竇是1552年出生,1610年過世,或許傳統西洋音樂史上會認為1600年開始巴洛克音樂
時期,但此註解裡面所提的交響樂理論與編制逐漸成型的說法,在1600年其實尚未開始。
利瑪竇在世時其實能接觸到的大多還是晚期文藝復興的器樂,這時候的編制並不大。
即便到了十八世紀初,算是巴洛克音樂晚期了,樂團編制還是可能介於10-20之樂器,而非我們
現在所知道的交響樂團編制,這種60-100人編制的樂團最早已經是1740年以後的事情了。
因此我雖然未看過利瑪竇批評中國音樂的文章,但我猜他的文章應該很難連結到什麼中樂
交響化的問題。
: 傳統中樂的編制也可以很大,但只能大家一起玩大合奏或某樂器合奏/獨奏,無法多樂部
: 協奏,西樂中常有的和弦和聲或對位法也無法出現,原因就是在於音調。
: 西樂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以12平均律為基礎,發展出24個大小調(音調),所有樂器的音色
: 都調整在24個大小調的範圍內,所以各樂器的音色容易融合,作曲家也容易做出協奏等表
: 現手法。雖然中國比西方更早出現12平均律,但如鋼鐵、槍砲、病菌裡所說的,沒有需求
: 的發明是無用的,只會被遺忘,中樂的樂器並沒有用上12平均律,各樂器也沒有依照12平
: 均律做出調整,中樂各種樂器的音調是不同的,中樂的音調比西樂的更多更雜,音色難以
: 統合,所以才有”各敲各的鑼,各吹各的調”這樣的說法;這也是為何利瑪竇會說他聽到
: 的都是刺耳音樂的原因, 因為各音色不夠和協。
其實利瑪竇的時代12平均律還未被實際的使用,因為要能調出12平均律是需要用微積分的
,所以12平均律的調率大概18世紀後半才被使用。西方音樂的調率自中世紀發展以來,從
最早的畢達哥拉斯率發展到後來中世紀晚期、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巴洛克初期常使用的中傭
全音律、巴洛克時期Werkmeister、Vallotti、Kirnberg等調率,也都不是十二平均率,
並沒有如原PO所說比較容易融合做出協奏的說法。
至少,我認為調率部分,利瑪竇應該不是以12平均律觀點來批評中國音樂的
: 還有很多其它的問題,譬如音色品質不穩或聲音太小等等,譬如笛子;傳統的笛子是竹子
: 做的,同一種笛子因竹子的不同音色都有差異。譬如揚琴與二胡的共振太小,聲音不夠亮
: 不夠大聲,在組成多樂部的時候聲音往往被其它樂器蓋掉;傳統銅管(ex: 嗩吶)的聲音太
: 獨特,在某些戲曲很有特色,但在大合奏時無法融入其它樂器...etc
: 這些問題一直到現在仍困擾者現代中樂創作者;在交響化的過程中,難免某些傳統中國樂
: 器的音色不夠和協,有人就想要把那些樂器踢出樂團,或想辦法加入某樣西洋樂器彌補,
: 這常常都會引發現代v.s傳統的論戰,最保守的演奏家認為交響化本身就是一種離經叛道
: ,清末民初之絲竹樂形式才是真正的傳統[註2]。有人認為在中樂團加入西洋樂器就是反
: 傳統,是向洋文化投降;有人認為只要曲風有中國風味就是中樂,用啥樂器表現都不要緊
: [註3];到今日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雖然已經有好些交響化成功的樂曲(ex:黃河、文
: 革時的七齣樣板戲),但失敗的更多,但中樂交響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註2:現在許多中樂團都不是傳統的中樂團,它們仿造弦樂團的編制進行擴編或改組,樂團
: 有了指揮,並加上高胡、中胡等現代發明的中樂器來增潤音色。
: 註3:梁祝本來就是寫給小提琴的協奏曲。
以上提出兩個西方音樂史觀點。
另外關於交響化的問題,首先,西方交響樂團的出現其實是跟當時時代經濟背景有關。
本來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樂團編制並不大,也沒有制式的交響曲曲種。十八世紀中期
開始,在中央集權政治興起以及經濟上能對音樂投資,越來越大的樂團編制慢慢出現,交
響曲這個曲種也從曼海姆樂派開始發展起來,並進而在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的主流樂種。
中國傳統音樂過去並沒有這種交響曲曲種,中樂交響化是20世紀的產物,當西方古典音樂
傳入東方時,過去的中國或台灣音樂家嘗試將傳統樂器組成「國樂團」。國樂團本身就是
一個20世紀的產物,而非傳統中國或台灣音樂所原有的。但近來我知道,更多人其實想去
了解中國音樂本來的樣樣貌,而不是受西方影響下看待中國音樂。
無論中樂交響化的爭論如何,我是認為應該跟利瑪竇的文章相關性很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