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業的出現之前,試著搶答一下還相對簡單的問題。
※ 引述《Bz5566 (只剩協志和仁甫的5566)》之銘言:
: 哲學Philosophy這個詞彙是外來語,解釋時應當以其原本指涉的學科為主
: 也就是歐洲情境下,自希臘、基督教神學、近代啟蒙傳承下來,自成一個脈絡的學問
首先翻譯是雙向的,Philosophy是外來語,
不代表中文裡的哲學就是無跡可尋的概念,
因為選了"哲"這樣的詞來翻譯,其實就是認同兩個字對應的觀念有所關聯,
並希望助人理解與轉換。(雖然譯者是日本人。)
: 再者以英文維基上Philosophy條目之定義而言,Philosophy應具有下列基本特性
: 1. 理性質問的形式
: 2. 系統性
: 3. 對方法論與先決條件的自我批判
Philosophical methods include questioning, critical discussion, rational
argument, and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你看錯了。這段講的是"哲學方法",
另外他是以舉例性質說包括了這些,沒有表示少了這些就絕對不是。
而且不看你的翻譯的話,他原文很寬泛,提問/系統化表達都可以是。
is the study of general and fundamental questions, such as those about
existence, reason, knowledge, values, mind, and language.
條目的定義寫在第一行呀。
研究普遍與基礎的問題。
: Philosophy無論是在歷史脈絡上,或是定義特徵上都與古代中國的思想無關
: 為何會常常有人說古代中國的各種思想是「中式哲學」、「東方哲學」?
: 這是某種程度上的崇洋嗎?
其實就是你主張的"解釋時應當以其原本指涉的學科為主",
這基本是現實,正因為講到哲學時,更多是想討論西方脈絡的哲學,
所以才在相對應的東方思想上,套個"中式"以求區分。
尤其是在試圖比較兩者的論述時,這種用法與與區分無可厚非。
另外,哲學雖然是外來概念,但在東方套用的過程中,
其實也經過一輪逆向的揀選,畢竟並不是所有思想,都適合作為哲學理解,
從中找到新的重心,創建新的脈絡,算是研究者的宏觀目標吧。
(雖然你我可能都不太熟悉)
要說這樣的研究是崇洋的,我覺得比較難,但確實是受到影響。
反過來如果說一個課程為了吸引人,刻意選擇了哲學一詞,或許比較"崇",
但說到底整個社會就是強烈西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