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總說,各地人們外表的差異是因為各地氣候不同所演化出來的
但這時我有個疑問,在歐亞北非,除了東亞、東南亞、俄羅斯征服前的北亞之外
距離非洲較近的北非、西亞、南亞、歐洲、中亞,即便各地樣貌多少有些差異
但相比於東亞族群,他們多具備高鼻、深目、大眼、多毛
還有相對黑人較窄的鼻翼和較薄的嘴唇
若從氣候來看,這兩群人的分布區域皆涵蓋了亞寒帶至熱帶,也還蓋了潮濕氣候至沙漠氣候
為何東亞一帶卻發展出了較小的眼睛、較少的體毛和相對扁平的五官?
我之前看到一種說法,東亞型的面孔主要是適應極寒天氣的結果
正如同在北極圈生活的原住民擁有類似東亞的面孔,而非高加索面孔
理由是在冰河時期的時候,不論是途經北亞或是途經清藏高原都將面對比現在更酷寒的天氣
而當時的人不但進入了東亞,還從白令地區進入美洲大陸
由此可見他們適應了嚴寒的天氣
從面孔來說,較小的眼睛可以減少風雪的襲擊,加上較少的近光量可降低雪盲的可能
至於較扁平的五官,以鼻子為例,較為立體的鼻子暴露在寒風的面積較大,較易凍傷
加上因為有著較厚的皮下脂肪,因此產生了較為扁平的樣貌
至於毛較稀少,是因為鬍鬚體毛較多的人,呼吸時容易在鬍鬚上結冰,反而不利在寒冬生存
而上面所述或許對生存只能帶來些微的好處
但是冰河時期持續的時間都是數以萬來來計算,長此以往自然會對人的樣態造成影響
而當這些經歷冰寒的人們進入東亞後,又在向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擴張
並取代或少量融合當地的澳大利亞人種,進而造成東南亞人類似東亞面孔的現象
這種說法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