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有點扯遠了,想拉回原來的題目
到底宦官在權力場上面,是扮演什麼角色呢
皇帝雖擁有一切,但他也只有一張嘴兩隻腳,沒辦法去天下千百個郡縣,需要靠百官治理
天下,所以他需要把權力分一些給百官,至於要分出去多少,這就要靠政治角力,就算貴
為天子,經常也沒辦法照自己意思分配,某些權臣靠著地方勢力、軍隊、或其他各種想得
到的理由,分走一大把的權力
所以皇帝跟大臣永遠都有紛爭,就算太平時期也不能倖免
皇帝最想要的狀況,是大臣像程式一樣,皇帝輸入需求,大臣產出作法並付諸執行,
沒有私心,也不會從中牟利,例如皇帝想要救濟飢荒的難民,大臣會想出最有效率運送糧
食的方法,而且每一粒稻穀都會進入災民的口中;而大臣最想要的狀況,就是皇帝當個橡
皮圖章,大臣送出需求,當然是以奏章的形式,皇帝就負責同意,例如大臣說某地飢荒,
奏請震災十萬兩,接著大臣就依據自身需求,要名的,就讓災區知道這是某大臣奏請得來
的十萬兩,要錢的,這十萬兩就...
就算不是司馬昭、霍光這些能行廢立的權臣,一般年代的一般大臣,也時常在跟皇帝爭權
皇帝大致上有一項優勢一項劣勢,優勢是體制,體制決定皇帝是主人,大臣是僕人,但
劣勢是選取標準,皇帝的選取標準是先皇長子,哪怕是個智障,而要當上大臣,不管源頭
是考試或是士族,都要經過一翻激烈甚至慘烈的鬥爭,才能當上眾臣之首,所以明君少,
智障大臣更少
那皇帝要怎麼跟大臣爭鬥呢,例如皇帝想立三子,偏偏大臣不同意,理由還是皇祖古制,
想反駁,書讀的沒人家多,想換大臣,一個不小心搞成三子派跟長子派,爭鬥不休,事情
都不用做,這時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就需要宦官,皇帝不能自降高度去跟大臣吵,宦官就沒這困擾,什麼下三濫的招數
都能用,當皇帝的狗咬大臣,非常方便,所以有些皇帝會特意扶持一些宦官,當然免不了
要讓他們撈一點,但要對抗大臣時,就相當有用,可以修理不聽話的大臣,甚至可以廢掉
一整個黨派,而這個過程在史書上會寫得很難聽
用過頭要廢掉宦官,因為宦官沒有根基(唐代不適用),遠比廢掉大臣容易,還有一點額外
好處,皇帝從正常管道要各路官員上繳稅金,一定東汙一點西拿一點,效率很差,但宦官
索賄是極為凶狠,各路官員賴也賴不掉,等宦官累積巨富,這時候也差不多廢了,砍頭順
便抄家,比起徵稅是有效率的多
宦官作為鬥爭大臣的工具,在有實權的皇帝手中最好用,所以漢代跟明代很常見,像東晉
那種皇帝被架空的,就沒有宦官出場的份了,另外一般的宦官沒辦法對抗軍隊,所以亂世
不能用,就算魏忠賢轉生給曹髦,也拿司馬昭沒辦法,整個東廠都轉生也沒用,但這些討
論不適用唐代,唐中後期的宦官趁安史掌握了軍權,擠身權力場的主角,不是皇帝的狗了
從上面討論可以看到,皇帝、大臣、宦官之間,沒有正義也沒有邪惡,只有利益,那為什
麼就只有宦官形象這麼差呢,這是因為輿論以文官為主,對於用來整官員的工具,自然極
盡抹黑,對皇帝來說,畢竟就是個幹髒活的,形象不好也比較方便,至於宦官,在輿論或
史書上是沒有發言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