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 引述《ccyaztfe (1357924680)》之銘言:
: : 如題
: : 古羅馬帝國是靠公民權吸引外邦人,用公民權當誘因驅使非公民奮鬥以獲取公民權
: : 宋代以後是靠著完善的科舉制度(與士大夫共天下)來籠絡人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往後的李自成、朱元璋、滿清等政權,一崛起就急著辦科舉
: : 那在漢朝(沒有科舉)以及隋唐(科舉不完善)這兩個年代,這些大一統王朝是靠著什麼東西在凝聚人心啊?
: 是靠世界政府的文明中心信仰
: 中國在兩漢到隋唐時期,在東亞是至高獨霸的文明上國存在。
: 兩漢以前的夏商周,實質上是像聯合國的世界體系,境內並無國家認同,只有文明認同。
: 隋唐以後的兩宋,中國實質已然四分五裂,遼金可是自稱中國還有自己文字;
: 日本作為週遭鄰邦也已崛起,兩宋不再有以往兩漢隋唐中國之卓越超群地位。
: 秦朝統一六國,在當時人們心中是文明世界的世界政府成立,只是暴虐遭到推翻。
: 漢朝隨之成立,兩千多年來統治中土的炎黃貴族傳統完全斷絕。
: 漢朝代表兩千多年炎黃貴族統治傳統下的家國民眾,完全融合建立文明世界政府。
: 漢族認同是其後漢朝四百多年後才形成,更早認同的是對於文明中心上國的自信。
: 隋唐則是漢亡大亂後的再次融合統一,又再建立文明世界政府。
: 唐初更是建立在漢胡夷狄一體的文明認同上,成為當時東亞的文明上國霸權。
雖然這個論調算是,耳熟到第一時間想不出來做為答案,
但仔細想想卻也不是不能相關。
原題目說得不太精確,舉例指向的是平民階層和階級流動問題,
但在凝聚人心這個大題目上又不算很呼應。
如果說,作為地區霸權的文化自信與紅利,
感染不到也激勵不到一般民眾的話,
從反面想,至少內部遠離戰爭的這個狀態,
有助於催生一種,對戰爭的厭惡與恐懼,
當人民不熟悉戰爭時,自然容易覺得,
接受統治儘管有各種缺點,也比面臨戰爭威脅好。
這和一些勢力割據長期處在戰爭狀態的國家人民,
整個思考與態度都會有很大不同。
另一方面從歷史記憶來看,
從春秋戰國時期看到漢朝時期,人民應該也能意識到,
(或者在大一統政權偏好的史觀宣揚下)
跟隨地區勢力領袖去打仗,也只是成為一種賭本被消耗。
統一的目的是為了內部實現和平,停止內耗。
這樣的願望或說希望,作為凝聚人心的力量算是能對底層有效的吧。
(王者天下的漫畫XD)
雖然同樣概念原理,在西方會叫Pax romana,
但有些人詮釋東方則可能出現所謂費拉化這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