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是有的,只是後來失傳了。
https://reurl.cc/K0be9g
“番善水,故雖風濤洶湧,如同兒戲;漢人鮮不驚怖者,唯雞籠內海,蟒甲最大,可容二
十五、六人;於獨木之外,另用籐束板,為幫船之左右。蓋港面既寬,浪如山立,非獨木
小舟所能濟也。”——《諸羅縣志》
在拙作《康熙台北湖》中,我正是以這段失傳的航海技藝,作為小說中巴賽人往返各村社
的優越技能。而從航海技術及台灣周遭海域海象綜合評估,這類型的bangka實際上也才具
有真正的實用性。這段從台灣北部往返東部的失傳海上航線,可能延續至清乾隆年間。
參考資料:
周鍾瑄(1717)諸羅縣志。
Mahdi, Waruno (1999) "The Dispersal of Austronesian boat forms in the Indian
Ocean" in Blench, Roger; Spriggs, Matthew , ed. Archaeology and Language III:
Artefacts languages, and texts, One World Archaeology, 34, Routledge, p. 144-
179 ISBN: 0415100542.
謝佳珍(2009)台灣筏具排仔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引述《Tsukasa0320 (中興產瑞穗鮮乳)》之銘言:
: 我一直對原住民的海上貿易有興趣,但卻遇到幾個似乎沒解答的問題:
: 一、為什麼台灣原住民似乎沒有,也從來沒有支架獨木舟?
: 當然,支架獨木舟可能是較晚期的技術
: 南島語族早期遷徒可能是用更原始的船隻
: 但是:
: 台灣最晚期,來自巴丹的達悟族用的是拼板舟,而不是更穩定的支架獨木舟
: 為什麼?
: 許多考古指出台灣原住民與東南亞各地主動貿易,就算支架獨木舟是晚期技術
: 他們應該能夠過貿易引進,甚至直接從東南亞划幾艘回來
: 為什麼台灣從沒出土過,也沒有記錄原住民擁有這種技術?
: 二、接續上題,台灣原住民似乎在進入歷史時期的前一段時間「突然」就不出遠洋?
: 這是個更奇怪、但相對好解決一點的問題
: 就我所知,中國沿海各省以及東南亞各個殖民政權都沒有台灣原住民前往貿易的紀錄
: 一種解釋是中國與歐洲海商來台灣跟原住民貿易,滿足他們的需求
: 使他們不再需要主動出海
: 但這個理論只能解釋西部(尤其西南部)
: 東部呢?阿美族曾經定居在綠島,兩邊會有海上交流
: 代表他們仍保持不差的航海能力
: 東南亞許多地方曾出土來自卑南(我沒記錯的話)的玉石
: 代表兩地間曾經存在某種貿易路線
: 從文獻來看,西部原住民與東部原住民的陸上貿易有限
: 因此東部不太可能經由西部滿足貿易需求
: 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再出海做生意?
: 因為他們的產品不再被東南亞需要,所以乾脆就不出海?
: 天啊這要找教授問我也不知道要找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