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rTaxes (謝謝提醒)》之銘言:
: 有時候看到一些研究歷史的人
: 會講出"解構歷史"一詞
: 常常很納悶 何謂"解構"?
: 所謂歷史有所謂的史觀
: 而史觀的認知大多受教育內容的影響
: 那麼"解構"是要否定原本史觀的認知嗎? 還是怎樣呢?
: 到底何謂"解構歷史"? 是否有精準通用的解釋?
: 以上疑惑 謝謝
之前就想回但嫌太麻煩,現在炒一下冷飯,
同樣這篇大概也很不歷史。
講一下個人理解,也算拼湊出來的,
有興趣可以討論,沒興趣就隨意,
畢竟這範疇的東西都很抽象。
。。。
解構主義其實是要跟結構主義搭配理解的,
因為他在做的是反對結構主義的預設與前提,
所以本身來說是一種否定,而沒有很多具體明確的內容。
"解構活動 (Déconstruire),也是一種結構主義的活動,
畢竟這種活動將結構主義的問題
架構視為某種必要。但它也是一種反結構主義的活動
—從某方面來說它的命運就取決於這種模稜兩可。"
所以真正抽象又沒啥人提的是,結構主義是什麼?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5%90%E6%A7%8B%E4%B8%BB%E7%BE%A9
"結構主義主張,任何科學研究都應超越事物現象本身,
直探在現象背後,操縱全局的系統與規則。
社會與文化現象不僅是物件和事物的總和,其實物件和事物背後都另有涵義。
廣泛來說,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係(也就是結構)表達
出來。根據結構理論,一個文化意義的產生與再造是透過作為表意系統(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的各種實踐、現象與活動。"
這其實是一種很樂觀又很符合常識的假設,
又某種程度上跟科學興盛的風潮搭上邊,
也因此跟社會科學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它就是一種,把一切都歸結表明出來,系統化地呈現後,
我們就會找出其中隱含寓意,背後共通假設的樂觀。
但實際上會成立的,只是學術主流觀點,或說研究者的某種集體預設,
因此解構主義跳出來強調說,你們以為的客觀其實也是種主觀,
企圖把結構主義的樂觀打消,拉回悲觀個人範疇。
所以兩邊做著本質一樣的事,只是一個無意識一個有意識。
解構主義固然有更清醒的優點,但它帶來的也是一種擺爛的可能性,
既然都是基於個人主觀,那就隨意解讀,粗製濫造誰也別嫌誰爛。
所以目前對解構主義的詬病也蠻多的。
。。。
回到歷史問題,歷史跟結構主義的關係其實比較不搭嘎,
因為歷史作為一個學科蠻滯後的反應一些學術觀點,
而當歷史終於開始接納各種經濟社會的數據時,
更多的是淹沒在數據海洋中,而非需要藉此形成什麼寓意,
因為從歷史的基點來說,它坐在非常前排,前到不足以產生太多幻覺。
(雖然可以把馬克思主義視為一個時代錯置的結構主義歷史嘗試)
所以歷史最後跟解構主義產生什麼關係呢?
繼承的可能就是那個詮釋主觀性與相應擺爛的部分。
歷史本來就比其它學科早知道,自己的主觀性與局限性,
這根本不需要解構主義來提醒,
認真用解構主義角度來審視歷史,確實能產生一些強調效果,
但某種意義上,如果公式化的試圖解構歷史,
產生的反應其實就蠻結構化的。
解構用在歷史上,更像是一個嘴人的藉口與主張自己正當化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