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有趣的書-《全球化的故事》
書中有一則是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總督克萊武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提到:
"克萊武寫信給在倫敦的公司主席勞倫斯‧蘇利文,
只要兩千名歐洲人就能「完全征服這片繁榮且富裕的王國」,
因為「印度人懶惰、無知、奢侈且懦弱...他們靠著背棄信義而非武力來獲得一切。」"
看到這邊我就想到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官員後藤新平對當時台灣人的評價:
(一)臺灣人怕死——要用高壓的手段威嚇的。
(二)臺灣人愛錢——可以用小利誘惑的。
(三)臺灣人重面子——可以用虛名籠絡的。
「怕死、貪財、愛作官」或「怕死、愛錢、愛面子」。
這兩位年代雖然隔了一百多年,一位是西方人、一位是東方人。
都很有才華,一個善於戰術、一個善於醫術,都是狡黠的投機者,
而且都在自己國內的政治領域不得志,甚至遭受重大挫折。
克萊武曾經回國當議員,卻被英國保守貴族排擠,晚年還被指控貪汙圖利。
後藤本在日本當衛生局長,卻捲入藩主相馬家的內鬥而誣陷入獄。
對於殖民地的行政管理都很有一套,都分別在印度和台灣奠定行政系統的基礎。
尤其看到他們對於被殖民地的人民性格弱點的掌握,連評價都非常相似。
(克萊武沒說到印度人愛做官,但實際上印度本地的官員、甚至皇帝都是英國的魁儡。)
還是說台灣人跟印度人也很像嗎?
或者是殖民者以高姿態的立場,皆會產生如此觀點?
蠻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