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24-12-27 13:48:23 日本國家歷史乃是起自兩千多年前大陸渡海的武裝移民政權,以掌握農工與兵工先進
技術而由九州向本州、四國擴張,逐步征服同化當地較落後的原住民族。已有歷史學者考
證認為此一初始國家起源,相關秦始皇時方士徐福率領遠航求仙採藥之軍民匠工團體。漢
朝稱呼當時日本列島居民為「倭」,《漢書》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後漢書》則記
述:『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
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邪馬臺」乃漢代音譯,日語即作漢
字「倭」之訓讀音。
公元一世紀,倭邦位於九州的奴國,遣使入貢漢朝,漢光武帝賜「漢委奴國王」金印
。三世紀時,以神權統治之倭邦女王卑彌呼,進貢三國魏廷而受封「親魏倭王」;其時日
本史上神諭攝政渡海西征之神功皇后,曾經迫使朝鮮半島南方的新羅、百濟先後臣服。倭
邦勢力自此及於朝鮮南部,從而大量漢人於魏晉戰亂時期,渡海移居倭邦,歸化引入種種
工技學藝。四世紀中,倭邦聯合百濟進攻新羅,佔領朝鮮半島南端任那,從此不斷涉入半
島霸權爭奪,甚而對抗半島北方之高句麗。五世紀時,倭王多次遣使進貢南朝劉宋,求封
都督朝鮮半島諸國軍事,獲封「安東將軍、倭國王」。六世紀時,倭王支持百濟對抗新羅
而逐步丟失任那,更也退失半島霸權,引發國內氏族之間的不滿衝突,終而導致王室宗族
集權與舊有氏姓部民的體制之爭,兩者政見對立更涉及外來佛教與本土神道教的國家信仰
之爭。
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傳說自中國南嶽慧思禪師轉世的聖德太子,攝政推動基於中國
儒道思想與易理觀念的政治體制改革,崇尚道德,敬重禮法,弘揚佛教,遣使入隋學習中
華文化。隋廷認為使節東來乃是倭邦朝貢,然而聖德太子措辭是以平等國書以告煬帝而謂
『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聖德太子制憲規範倭邦,首言「以和為貴」;日語音讀
以「和」同「倭」,倭人乃以自謂和人,後世自尊而稱大和民族,「大和」訓讀同「倭」
。七世紀中倭邦承其理念,展開效法唐制之大化改新,成立中央集權國家。六八九年倭王
正式下令將稱號由「王」改為「天皇」以示其與中國皇帝平等,國名由「倭」改為「日本
」,意義可能皆是有關神道教之太陽神傳統信仰。日本自神武天皇開國以來至今兩千多年
,雖曾有外戚或武家擅權專政,然而國家元首皆以天皇子孫傳承,號稱萬世一系,乃是當
今人類社會最為長久之皇室傳統。
倭邦自從六三○年唐初太宗時即遣使訪唐,又於高宗時在救援百濟的白江口之戰,舉
國之力出兵遠征對戰唐軍而慘敗覆沒,自此敬畏仰慕唐朝,改名日本前後數百年不斷遣使
學習唐朝文物制度,直至唐亡。唐風期間,日本社會受漢字文化影響,取抉漢字字體偏旁
而開創日語表音文字符號,仿漢字草書字體造平假名,仿漢字楷書字體造片假名。宋朝興
起,不復漢唐時代於東亞的絕對霸權優勢,乃是與遼金對峙下的南北分立格局;日本不再
遣使,然而依舊親善貿易,甚至流通宋幣於本國市場。日本開國經歷千餘年於本土列島的
北上殖民擴張,其間不斷吸收大陸西來的先進文化與技術移民,至今和風傳統仍然傳承保
留許多中國唐宋文物風格。
九世紀後天皇權柄漸被架空,成為虛位元首,實權落於外戚攝關及武家幕府。十三世
紀末宋朝覆亡於崖山海戰,蒙古入主中國建立元朝。宋亡前後,元軍發動兩次渡海作戰侵
攻日本,皆遭風暴襲擊慘敗,乃有傳說神風保護日本。十四世紀於蒙元入主中國及侵攻日
本失敗下,日本不時乃以神國自居,亦稱神州,並以其自身承接唐宋傳統而批判元朝已非
華夏中國。日本視元朝為敵寇,然而元日貿易仍舊持續。元末日本陷入南北分裂,至於十
五世紀中葉開始百餘年武家軍閥混戰。此時中國已為明朝,反而禁止民間海外貿易。日本
內亂與明朝海禁,造成海盜叢生與走私盛行,至十五世紀逐漸形成中日商兵合流的倭寇騷
擾中國東南沿海;然後隨著十六世紀歐洲海權來到東亞貿易搶掠,東亞海上貿易更是衝突
屢起。
日本上古之神武天皇開國,乃是建立在武裝移民組織的拓植擴張,於其過程逐漸形成
氏族集團與部民社會的政治結構,從而政權往往受到氏族操控。七世紀的大化改新,乃以
皇室宗族中央集權而確立天皇可以律令宰制日本社會。九世紀初,藤原氏外戚攝政而屢由
聯姻皇室得以掌握實權,直至十一世紀上皇院政才予奪回。其後皇室權鬥糾紛逐步引入武
人勢力,武士作為公家侍從參與政變衝突,乃致武家逐漸凌駕公家而挾持政局,至十二世
紀末武家源氏主導建立鐮倉幕府,北條氏繼之,皇室公家從此喪失實權。十四世紀於對抗
元軍入侵後的軍經危機下,倒幕風潮迭起而推翻鐮倉幕府,隨即日本皇室陷入南北分裂,
而於同世紀末統一於足利義滿之室町幕府。足利義滿有心篡奪皇位,遣使進貢明朝而受封
為「日本國王」,為求武家絕對宰制政權而更剝奪公家權限,分割權力給予各地守護大名
,導致各地武家世襲演變成為割據自立,從此日本古代社會體制逐漸在公家政權退場下走
向崩壞而一去不返。至於十五世紀中,武家諸侯爭鬥亂事逐漸蔓延全境,而進入日本史上
列國割據的戰國時代。
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承續織田信長軍威霸權,統一日本,即就出兵朝鮮,意圖入侵明
朝。日軍與明軍在朝鮮鏖戰數年,於秀吉死後退兵,隨即日本又陷內戰。十七世紀初德川
家康擊敗豐臣勢力,再度一統日本,建立德川幕府。其時歐洲海船來到日本貿易傳教,幕
府聽聞西葡殖民美洲事蹟,認為基督教乃是用以政治顛覆之宗教工具,故而下令嚴禁基督
教並與西班牙、葡萄牙斷交,歐西貿易只允荷蘭來往。一六三三年幕府為求政治安定開始
鎖國,只准許中國、荷蘭於長崎貿易,以及朝鮮、琉球、蝦夷對專藩貿易,從此日本幾近
閉關自守二百多年。
自從一六四五年清廷於南明滅亡後,徹底強迫中國所有漢人剃髮易服如同滿人;東亞
漢字文化圈屬國逐漸乃有普遍共識,認為滿清入主中土已然華夷變態,由華夏中國成為蠻
夷韃虜。日本、朝鮮、越南從此都自認於滿虜亡華後真正繼承中華文明。日本更有受明末
遺儒朱舜水啟導的水戶學派,建構皇國史觀;認為滿清亡華之後,只有天皇萬世一系未受
外來夷狄蠻族統治過的日本,才有資格作為中華文明之土。以至德川幕府末期,乃有以古
印度對中國的稱呼音譯「支那」之名,開始流行於日本社會,而幕府朝野更認為清朝非中
國而只是清國。
德川幕府於其封建集權統治下,建都江戶,劃分日本為二百多藩各據大名領主,士農
工商階級分明(尚有不入階級之部落賤民),假尊天皇而以德川家主作為幕府將軍掌握政
治實權,號稱「日本國大君」,規範武家,提倡儒學,培育忠君思想,以而維持政權穩定
。德川統治期間,注重農業糧產,逐步保育森林,營造永續資源,使日本社會由戰亂殘破
邁向和平繁榮;交通便利,工商發達,貿易聚居而城市化,更致工商庶民的町人文化興起
,至十八世紀初江戶人口已經高達百萬。一七二○年幕府開禁洋書,於荷蘭通商影響下興
起蘭學,西洋科學與世界知識逐漸傳來,也出版不少翻譯書籍。日本社會隨著經濟發展而
文化發達,至十九世紀各級公私學校逐漸遍佈全國,可供多數民眾入學而普遍識字。然而
浮世風華卻也潛藏危機,幕府統治逐漸靡廢,人口暴漲與天災人禍衝擊社會,工商勢力崛
起挑戰既有階級秩序;而歐美強權更於工業革命進步下踴躍擴張而來,逐步試圖打破日本
鎖國體制。
十八世紀末日本與俄國的殖民發展,開始於北海道接觸摩擦,十九世紀初英國船艦也
因屢屢航近日本而發生衝突。一八四二年清朝於鴉片戰爭失敗後被迫簽約不再鎖國而開放
通商,幕府也警覺歐美海權強大而開始加強海防並釋出善意提供海難援助。然而美國於美
墨戰爭擴併領土到太平洋岸後,積極尋求西太平洋海路的中途加煤港點,決心打破日本鎖
國而以開港通商。一八五三年美國將軍培里率領蒸氣黑船艦隊駛入江戶灣,要求日本開國
,江戶全城震驚騷動;並於次年再來逼迫幕府簽訂和親條約而獲得開放港口,隨後英俄荷
也都來簽和親條約。一八五八年幕府被迫與美英荷法俄五國再簽不平等條約,正式結束鎖
國而開國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