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理很簡單 因為早在四五十年前開始
就有一股"到台北打拼"的潮流
自家長輩 曾經是那時候台灣經濟起飛的那一批老人
當時也想北上到台北市打拼 後來被爸爸抓回來
不準他去台北 就留在老家 也混得不錯
總資產加起來也有搞到破億 只是被兒女前妻搞掉很多
但還是保有現在價值4000萬的店面透天
不過當時找他去台北的兄弟 現在已經是有司機的那種老闆
在來 台灣所有的預算和城市建設
幾十年來都投入在台北
大眾運輸 捷運什麼的都台北最快做
開車族 新生高架 建國高架 市民大道高架 等等 一堆市區內高架
全台灣沒有一個縣市 市區內高架比台北多的
也就是說過去幾十年來
台北市是用國家的資金在建設的
再者 所有大企業總公司 大概90%都設在台北市
再加上外資+觀光客 來台首選就是台北市
104打開 台北市工作機會最多
外資要來台設公司 也選擇台北市
曾聽過一個老闆跟我說 他覺得台中環境不錯只是開公司會找不到人
也就是想來台開公司的外國人 常常首選也是台北市
如此一來 再造就 一堆中南部年輕人到台北市租房工作的
你現在台北上班時間 中午看那人山人海過斑馬線的上班族
你隨便去問大概10個有6個是外縣市的
租屋市場跟房價有沒有關係 絕對有
台北很多人在玩公寓改成套房賺租金的遊戲
大概是這樣
※ 引述《aitt (非主流,有何不可(M))》之銘言:
: 我曾經看過超長期的房價變化與所得比,在1970年時,
: 台北的30坪房價所得比只有4倍多,換言之當年台北市民的所得
: 不吃不喝只要4年多就能買下30坪的房子(若是在其他地方甚至不用3年也說不定)
: 那個年代是食物支出為主要,買房壓力倒也還好
: 1986年時,台北的房價所得比是6.5倍,已經高了不少,1989年則暴漲到17倍,
: 後來1990年以後最低也只到11倍,現在呢? 已經來到18.5倍,
: 論長期來說房價所得比一直都是往上惡化,會有如此情況與貧富差距擴大脫不了關係,
: 中下階層買不起房,但是富有階層的可支配所得與可儲蓄金額一直增加,
: 在低利率環境下低風險卻有潛在高報酬的房產當然成為他們放錢的首選之一,
: 另外還有海歸派資金與外資等的投資需求,這也造成房價不便宜需求卻一直不減的原因,
: 未來的情況嗎? 我只能說零利率恐怕可以預見,投資與高資產族群儲蓄需求還會更大,
: 全球房價也還一直漲,未來的房價所得比還會更加惡化,也可以說現在很難買房,
: 但之後只會更難不會更容易,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了,既然如此,
: 政府恐怕必須思考如何解決中下層居住問題,包括增加公屋,平價住宅,
: 畢竟打房只能打一時,最終還是難以改變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