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結論
1. 資金充裕對於台北市購房總價的影響大於少子化及薪資
2. 寄望房屋單價下跌需要大型的刺激(房地合一、金融風暴)
3. 如果沒有意外,個人以為未來2年房價緩漲,租金緩漲反應通脹
(3.有興趣的話以後再討論,今天討論1、2)
幾年前學著看屋時,仲介總會告知,台北房市是總價市場,
1500以下,剛需帶,交易熱絡,需求一直都在,
1500~3000,門檻稍高一些,談價有空間,
3000以上中高總價,難賣,買方難尋,價格好談,
所以這邊整理了2013-2018/6的台北市的總價資料,不含3年內新成屋、頂樓、1樓。結果
令人意外。
https://imgur.com/a/BhCBAMU
台北市過去5年半,購屋總價增加了27.8%,每年4.57%往上增加,
這資料很有趣,為什麼?
因為過去5年是房地產的空頭市場,以一般人的邏輯來推論,
房價單坪價下跌了,民眾薪水沒有增加,假設剩下剛需買房,
購買力又那麼弱,又少子化,是不是買一樣的坪數,總價該降低?
不好意思,不是,購屋總價每年都在增加,跟M2年增率的數字反而比較相近,
因為不是論文,不好直接給定論,只能給建議,
個人以為,貨幣對於台北市購房總價的影響大於少子化及薪資。
成交天數中位數則是單價的領先指標,
https://imgur.com/a/FexSKTl
成交天數代表市場流動性,交易量同理也是,
量先價行,成交天數在2013年11月達30最低,大樓單價晚了8個月見高,
成交天數在2016/5,2017/4,出現兩個高峰,市場最恐慌冷清,
大樓單價2017/11達最低,晚了一年半,
個人以為,要再出現更低價不是沒機會,
需要再出現迫使大家不購屋的重大刺激,
房地合一稅、金融風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