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reerider90 (自由騎士 就你)》之銘言:
: 該不該推實價課稅:絕對該
: 但能不能做?答案就是很困難
: 原因就是「政策的穩定性」
: 簡單說就是已經有許多人照著既有規則來玩了
: 再下個月突然持有稅提高好幾倍
: 本來已經夠沉重的房貸,變得更無法負擔,因為跟之前計算的都不一樣
: 那你會支持改革嗎?
: 無殼蝸牛要權益,照著規則走的也要權益啊
: 要改革只能盡量避免溯及既往
: 設定某時間點交易後適用新稅率,或實虛坪同時揭露
: 畢竟人家的房產也沒有違法,也不是違建
: 既有的炒房者 至少 也是照著遊戲規則走來的
持有稅的重點之一:實價課稅
(以台灣房價所得比15來看,已經是超漲的狀態
實價課稅目標讓房價所得比降到6以下,房價腰斬是必然會發生的)
實價課稅的稅基是市價
建議稅基,要隨著房價上升或下降而調整
若實價課稅的稅基會隨房價起伏而變動時:
當區域(同一個社區),大家房子越賣越貴,稅基會越提越高
當區域(同一個社區),大家房子越賣越便宜,稅基會越來越低
以過去平均一年,區域的平均成交行情為計算基準
若過去一年區域無成交紀錄,則拉長到3年
若3年也沒有,則拉長到5年
若5年也都沒有,則以鄰近區域,同樣類型(公寓or電梯)、同樣屋齡、同樣...
為計算的基準
而非歐美以房屋購入時的房價
當作永久的稅基
以原Po舉的例
例如300萬的房子,實價課稅後,房價腰斬變150萬
稅基也就以150萬計算
持有稅實價1%,稅從原本一年3萬→1萬5→平均每月繳1250元的稅
當初買300萬房子,貸8成,利率1.7%,30年還
一個月房貸繳8,516元
房貸+稅,平均每月需支出 9766元
加上裝潢攤平、維護費攤平、水電支出
總和抓平均每月支出1萬5元看
月薪3萬~4萬5的一戶自住型的上班族
還是負擔的起
若實價課稅有配套措施1:浮動稅基=平均成交行情x坪數
一戶自住也不需要擔心
短線看,實價課稅後,房價下跌,持有稅會立即顯而易見的看到下降
長線看,通貨膨脹終會使房價逐漸上漲,持有稅會緩步上升
若實價課稅有配套措施2:一戶自住 持有稅實價1%
一戶非自住 持有稅實價2%
多戶持有 2戶持有稅實價2.5% (每增加一戶+0.5%...上限5%)
非自住 3戶持有稅實價3%
.
.
.
7戶以上持有稅實價5%
也對一戶自住,採取最輕稅率
以上面的例子看,原本買300萬的房子,實價課稅房價腰斬後
實價1%持有稅,平均每月繳1250元的稅
實價課稅並不會讓買300萬房子的客群,發生無力負擔的情況
ps.買600萬、買1200萬、買2400萬、買3600萬的客群
請預設實價課稅,房價腰斬後
每月1250元x(N/300)=平均每月繳的持有稅
試問實價1%持有稅,對這些一戶自住的客群來說
難道真的是難以負擔之重?
對於炒房者:投資客、建商
則視其炒房的輕重,逐步加重其稅收負擔
逼使他們持有越久,成本越重
只能盡速將房子賣出,而不再堅持高價
結論:
實價課稅並不是洪水猛獸
配套措施做好:1.浮動稅基 2.一戶自住最低稅率
一戶自住的持有稅負擔,並不會如想像的重
一戶自住的民眾
不要再被投資客誤導了
實價課稅,才能讓房價下跌,達到實質打房的效果
也才能讓一般民眾,不再只是淪為房奴
而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去結婚、生兒育女、進行其他消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