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該就是這一串的相反立場代表吧
在買下目前住的這間之前
由於工作因素根本就遊牧民族
住的地方一切從簡
即便結了婚,眼看著房價漲到高點
跌勢氣味濃厚,寧租不買
依賴著工作經驗,不論新屋舊屋都看都碰
且平常自己做營建,對於品質的要求
不會因為自己要買而有所打折
最後還是選了新屋
理由如下
1. 地點需求
工作性質就遊牧民族,連某國海關翻著護照都開玩笑說我根本住在天上,不需考慮離家近
選擇方向就很簡單
a.離學區近
最好要唸的國小國中都在附近
省去接送問題
b.離老婆工作地點近
節省另一半的通勤時間
讓另一半有時間可以take care家務小鬼
2.議價問題
看房大概是2015開始
看準房價跌勢氣味濃厚
尤其是在跌勢剛開始,二手屋的議價空間比新屋還少,特別2017開始建商開價領跌風氣明顯
,跟建商談價較容易鬆動
在三民東區,可以想像一間新屋跟十年內二手屋,最後議價差不到2萬/坪嗎?
3.屋況問題
既然本業是營建
當然知道老屋有許多品質上無解的問題
例如管線老舊,埋在牆裡是要如何更換?
不更換的話,汙水管味道在潮濕的天氣永遠改善不了
外牆防水層更是撐不了20年,心知肚明一買下去要嘛無視這種情況,要嘛就是得花個幾十萬
去改善,只是油漆受潮裂成粉狀散佈在屋內空氣,這種生活品質也不是想要的
曾經也想過買舊房來徹底翻修整改
但某天去看了一間3x年大樓才領悟到,舊社區林立的房子,我想翻修別人也會想,換言之每
年都會持續聽到周遭鄰居翻修敲敲打打數個月的聲音,今年換這戶,明年換那戶
總之,就是吵
4.保障問題
一手屋跟二手屋交易
賣方責任有很大的差異
二手屋是一個產權移轉
屋主只要沒有明顯的對原屋況施工破壞
在法條上就只是擔保品質自然損壞後的最低要求,例如滲漏
但建商賣的是商品,有算gdp的
商品就會存在品質的最低要求
不論是建材,還是施作工法
在營建這個成熟的行業,早早都被一道道的規定與標準律定好,只要照著遊戲規則來溝通,
就算是上市的建商犯了錯,也要敬你三分
5.保值問題
普遍的觀念是買老屋等升值
因為老屋跌無可跌,又容易落後補漲
而且總價又低,入手難度小
但,優點也是缺點
上升幅度恰恰就是該區域的最低標
如同大順一路跟龍德路口
以大順一路為界,呈現兩個不同行情
南邊舊屋的最高單價,還搆不上北邊最舊的堅山最低單價
當一個區域在追著鄰近指標案件拉價時
在比價效應下,屋齡新的還是比屋齡舊的升值升的多,也升的快
一些投資朋友特別是軍公教族群,只要買的起新屋的人, 還是會優先買新的
(軍公教買房,實在太有優勢了)
6.維修問題
舊的東西就是要修,無可厚非
修一次不管修大修小,總要在上班時間等人來家裡,這損失就實在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