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基本很難
主要是人口結構的變化是長期趨勢
大概的意思是:
現在的人口數決定了未來的人口數
其他社會上、政策上能做的改變
頂多改變10%左右的人口數量
簡單來說
今年40歲的人口總共20萬人
這些人總共生出了12~13萬人的下一代
而今年0歲的人口只有10萬人
在所有條件不變的情況
他們大約能生出6~6.5萬的下一代
即使用盡社會力量
他們最多就是生到7萬
人口結構只要一反轉(我指的是成長"率"的反轉)
就基本宣布人口準備進入負成長的階段
台灣在2012年達到3.91‰的人口成長率
之後就一路下滑
內政部的人口推估2060年
大約是1800萬人
我自己的猜想
這1800萬人也許會是台灣史上
最有錢也最幸福的一群人
但我們這一代真的能舒舒服服的活到那個時候嗎?
可能還很難說就是了
※ 引述《flamer (大前田希千代後援會會長)》之銘言:
: 先講結論
: 拯救少子化有很多實際的做法
: 政府不做只有兩個原因
: 就是會被選票修理失去政權 & 少子化本身有更不容易失去政權的替代方案解決
: 你要激發一件事情
: 只有獎勵或只有懲罰是不足夠的
: 必須胡蘿蔔和棍子齊下才能逼迫趨勢改變
: 否則人民不夠貪 or 不夠怕,是不會被驅動的
: 獎勵方法太多了
: 保守的方式就是大幅增加"生育"這件事實發生後的獎賞
: 無論是一次性的金錢、持續性的金錢、購買資產(比如很多幻想仔流口水的房產)的特權
: 或是稅法上的變革(也就是徵稅上面的豁免權)
: 更激進的方式就是派發資產,甚至是剝奪無子女者的資產來提供資源
: 懲罰方式就更多了,可以千奇百怪
: 直接的懲罰包含更多的稅(沒生就課稅,甚至進化成生得少就課稅)
: 更多的義務(兵役、女性役)
: 總之就是要讓生養子女的爽度>>>頂客或單身族群
: 然後讓頂客或單身族群的痛苦程度能夠因為生養子女而被顛覆過來
: 你看看生育率會不會飆升,說不定還能和非洲國家一戰
: 但要補足人口有更簡單粗暴的方法
: 政府不需要做出這麼多改變來承擔喪失政權的風險
: 所以這都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
: 不想完全偏離房板主軸所以拉回來講一下
: 做為一個有生也有買房的人
: 真心覺得即使生育子女能獲得置產的特權(貸款 or 承購優先等等 舉例)
: 仍然不會影響我生育與否的計畫
: 因為誘因不足,而單只有誘因也不足以成為驅使我的動力
: 加上懲罰就很難說了,會讓我認真思考(即使已經生出來知道養的難處和疲累)
: 如果懲罰夠狠,那我決心可能就會更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