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灌水,
我就來分享我自己的經驗分享,
非常暖心的故事
我從小講台語長得又胖胖笨笨的, 反應很慢,
所以上小學時候有嚴重學習障礙,
然後我父母親又忙著賺錢沒空管我(在那個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
所以我小學唸啟智班,
我現在還記得我媽媽當年聽到我智力不足去唸啟智班的時候,
整整哭了好幾天,
最後才接受小孩是智障的事實
然後就莫名其妙一路念到大學畢業,
當完兵之後就去金山街新手村報到,
還記得全組去同事竹北新家拜訪時候的畫面,
我當時大學畢業其實完全沒有買房的想法,
我只想快點賺錢減少家裡負擔,
可惜沒趕上大發股票的年代,
所以當年畢業年薪不到百萬(找了十幾家公司, 進不去發哥),
後來工作幾個月就看破到美國唸書出國發展
後來畢業第一份工作在矽谷當工程師,
找了幾個在矽谷的同學聚餐,
我當時很嚮往mountain view 的環境,
走路可以到各大公司上班,
還有Castro Street類似公館商圈可以逛街吃飯喝飲料,
但是我還是面對低薪的現實選擇租最便宜的san jose雅房,
不買車, 坐輕軌上下班,
趁著金融風暴抄底買第一間房,
當然也是從最便宜的百年破房開始買起,
這時候我還是不敢想買mountain view 或 cupertino,
之後就把房租轉成存入房貸,
再把房貸利息與房屋稅拿來抵免所得稅,
等於是幾乎政府幫忙繳大部分的房屋支出,
錢幾乎是實打實的存進房子
後來繼續領低薪好幾年,
又一直換工作(裁員),
每到一個新公司我都是買一間房用同樣的方式操作,
但是我一直都買中低價位的房子,
也一直買不起好區的豪宅,
直到近幾年才在mountain view 買房入住(非豪宅),
距離當年的夢想都快二十年了
我想說的是,
有多少錢有多少能力,
就買相對應的房子,
在台灣,
地點(location)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因為即使是大安區還是有相對較便宜的舊屋可以買,
甚至可以買遠一點的地方坐捷運上下班,
相對於美國而言,
美國的地點(location)差異性很大,
如果我回台灣生活,
我大概也是大安區買個舊透天或是舊電梯大樓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