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篇討論有些施主一直強調「醫療」的重要
顯現出對「病痛」,甚至是對「死亡」的恐懼
其實,生老病死本來就是人生的必然
就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樣理所當然
如果從佛教的角度來看
此生是從「前世」走向「來生」的過渡期
也因此出生並不是走向死亡,而是走向「生生不息」
至於這段充滿負擔與苦難的過程要怎麼過? 怎麼看待死亡?
大乘佛教認為
「凡夫貪生怕死,因自尋煩惱而醉生夢死;
二乘厭離生死,因斷除煩惱而了生脫死;
菩薩無畏生死,因慈悲大願而出生入死。」
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心態來面對死亡
對生死乃至對生命的態度,會顯現在自己的日常作為上
道家對生死也看得很開
「鼓盆而歌」的典故大家都聽過吧
莊子的太太過世時,他一開始也很難過,後來卻敲鑼打鼓唱歌起來
那是他難過傻了嗎? 當然不是啊
他只是想通了
人死後就是安詳的躺臥在天地間,回歸自然塵土而已
所以他也說了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老天把我們生下來,叫我們做牛做馬,老了讓我們放鬆,死後就好好休息
要走完這個過程,生命才真正得以圓滿
但話又說回來
要談死亡就談生命
請問你要如何證明「生命」?
或者說,你要如何證明「你這個生命是存在的」?
你因緣而生,產生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認知這個世界
而有色聲香味觸法等知覺
也因為這些知覺,讓你以為這個世界存在,你這個人活著
但這些知覺也只是因為「生」而產生的誤解
死了就沒了阿
既然沒了
哪有什麼「我」、哪有什麼「你」、哪有什麼「世界」、哪有什麼「生死」啊?
也因此《涅槃經》有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
這世界,本來就沒有永恆,萬事萬物就是一直在變動
「生」與「死」本來就沒什麼區別
應該是說,根本沒有什麼你跟我、生跟死的問題
管他生,管他死,那都不關你我的事,更不要起分別心
講到這裡,死亡還有什麼好怕的? 死了就死了啊,那是個問題嗎?
宋代宏智禪師圓寂前,曾寫下一謁:
「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
67年的生命,是因緣聚合而生,既不實在,也非常住不滅
死時,就像是一隻白鳥,翩然地飛離紅塵,翳入遼闊的虛空
優美地沒入雲天深處,極目望去、了無蹤跡,又似乎無所不在的觀照大地
這是智者的死亡,安靜而優雅
根本就沒有凡夫俗子的悲傷、驚懼
貧僧多年修行,已能斷盡煩惱、解脫生死,不被塵世所惑,證得阿羅漢果
但要做到「渡盡眾生」,那就要菩薩行了
貧僧力有未逮,也只能渡有緣人
最後贈各位施主一段話: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喜樂悲愁,皆歸塵土。」
生死有命,願施主們都能破我執、無所生心
從容而淡定地看待生死,用平常心面對生命中的緣起緣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