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平地面積,我認為台北有一個先天限制,讓它在某些方面與香港高度相似。
就是台北盆地名目上雖有243平方公里,但卻因為地形破碎而大幅受限。
台北的盆地外除了多山環繞外造成封閉外,最慘的就是盆地內也
被淡水河系好幾條支流形成的河谷切割。
所以台北各區之間要擴展和交通佈局會很困難。這一點與香港的情況非常類似,
香港可開發的平原面積小且呈點狀分布,交通與土地利用受地形限制極大。
打開 Google 地圖,會發現台北盆地內幾乎像是由一群「島」或「半島」組成的
士林島、台北島、社子島、三蘆島、新樹島、板橋中和島、三峽島、新店島
這些「島嶼」之間基本只能依靠橋梁來連接。結果是,各「島」的交通系統多半是獨立發
展的,無法像平原城市那樣整合為一個統一的交通網絡。
然後各個島的平原面積會因為河堤而退縮 河堤外只能蓋公園 河堤旁邊基本上
也都是低密度開發 變成相對滯後地帶 這又耗損了一定程度的平地
舉例來說,如果台北盆地的地形像桃園、台中或高雄那樣,是一個連續的平原,
交通規劃和土地使用的效率將會高出許多。這些城市能夠大規模規劃重劃區,
居民可以輕鬆地一台機車騎到底,跨區通勤也不會受到橋樑限制。
而在台北,一個簡單的跨橋通勤卻可能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負擔....
所以這種破碎發展的不便性與都市擴張的受限,強化了這種稀缺性,
使得台北和新北第一環房價始終居高不下.......
※ 引述《Sam27 (Sam)》之銘言
: ※ 引述《a386036 (骷髏怪)》之銘言:
: : 私有權的更多
: : 如果把所有加起來,政府+吸引民間企業投資
: : 等於這些投資在台北+新北第一二環,每戶房子投資了200萬UP
: : 所以理當台北房子貴
: 應該用供需來看,就像入學考試難易度,
: 其實就兩個函數,考生強度(需求),和入學名額(供給)
: 供給面
: 台北市的平地就12231公頃
: 新北24630
: 桃園69594
: 台北市整個平地大小,其實就約上海東京,5~6個區的大小
: 整個東京市區平地,差不多雙北+0.5個桃園的大小
: 台北小,就是入學名額少,交大電子如果入學名額只有20人
: 最低分數也打趴一堆醫學系
: 再來是需求,全台繳40%以上稅率的家庭,有40%住在台北......
: 在台北就是要跟這些人競爭出價......
: 說穿了就是早期1970年代的都市計畫估錯,
: 對未來的人口數和產業的猜測差太多
: 沒想到40年後台灣人口會暴增8~900萬,GDP會從一百多名變成前20名
: 所以不管哪個黨執政,全力發展桃園都是正常人會做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