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自我認同為T?
首先要回到T/P角色的起源,這是同志文化的歷程
多年以前,台灣並沒有T/P名詞,女同志的角色劃分
用的是穿褲子的,與穿褲子的伴侶婆來區分(印象中)
由於後期人類的名詞發明並非憑空出現的
而是從重組或仿製的方式完成
因此,在當時沒有發揮原創力的歷史脈絡下
社會大眾主流的伴侶型態是異性戀伴侶
就以男/女的角色扮演來重製女同志的代稱
TOMBOY與T的老婆為P
同時也無意地仿造了父權的女性不尊重
如傳統父權老婆為丈夫的附屬品
婆P為T的老婆也有附屬的意思
(沒有一個人想要是誰的附屬)
所以,我一直很不喜歡T/P角色的劃分
由於無心了解同志的文化脈絡,便持續沿用T/P角色代稱
同時,繼承了父權的男性扮演
T在人的心中不可抗拒地植入父權的刻板印象
像是,有著要照顧女友或伴侶的角色責任
是否像極丈夫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
人也不經意地對貌似T角色(無論此人的自我認同為何)有著嚴格的批判
如同父權對於男人要有男人的樣子,剛毅、強壯等等
認為T也必須要有這些特質,這些心理上的刻板印象
但事實上,根本就沒有人甚至男人對自己給出純陽剛的特質
這個角色設定是空虛的
回到我自己的故事
以前閱讀量不足(現在也不足但好一點點點)導致自己需要角色扮演支持自己的生活
才有社會認同感,被接納的自在的感受
我從不愛穿裙子,到扮演成一名普遍認為的女性化的姿態、交男朋友(半逼迫自己)
剪掉長頭髮交了女朋友之後,又扮演起男性角色為T
前半生似乎就是不停以不同的角色扮演博取社會認同感
但心裡總是有一股不舒服的感覺,怎麼樣都不是自己
進而不再為自己設定扮演的角色,我的特質就是我的各種各樣
沒有一個單獨的名詞可以定義我
但是,我覺得這樣還不夠
我知道身為T的角色扮演的感覺,我曾經是
進而我到了拉版,見到交友市場自我認同為T的網友發文占大多數
所以進行這一連串的思考(如果以上有誤請多指教)
是否因為T這個文化脈絡下的角色設定
所帶來社群的期待,因而造成某程度上的困擾
如果有我希望妳親自為自己重新定義
我不是要改變任何人,我只是想說
有另一個選項,透過我不是什麼來表達我是誰
撕除身上的標籤:
「我不是T,我不是異性戀者,我是我」
跳脫文化脈絡下的標籤,用別的方式定義自己
參考例如:我
內心20%陽剛,80%陰柔
外表50%陽剛,50%陰柔
內心30%陽剛,70%陰柔
外表70%陽剛,30%陰柔
內心80%陽剛,20%陰柔
外表90%陽剛,10%陰柔
內心90%陽剛,10%陰柔
外表10%陽剛,90%陰柔
其實這樣的描述方式也很狹隘
僅稍微模糊了T/P的角色扮演
但至少是個開始吧?
甚至有人會想這人到底是T還是P?
如果可以用多元豐富的文藻詞句
或是具體的故事來形容自己當然更好
是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是不分
每個人被認識的形象都是在認識之後才真實產生的
另外,我有稍稍諮詢過網友意見再做出自己的結論
但以上純屬我個人的表達意見,供大家參考
最後最後,文化是這樣的
會因時因地因人有所轉化
如果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打亂刻板印象
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
例如美女作家李屏瑤(我在影片中見她提到的)
又或許T已經不是我以上說的那樣
有更新的詮釋方式只是我老古板不知道而已
這都是有可能的,我的廢話說完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