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已清楚了解代po注意事項
B)帳號不想被認出
想回應夫妻與婆婆大吵的作者
===
雖然知道妳心裡很痛
但我還是想提供自己的經驗跟感想給你參考
我是一位孩子的母親
但除了這孩子,前後還流產了四次
最近一次流產我不哭了
因為那不是誰的錯,只是無緣。
所以我想請妳先放下「母親的責任」
才能理性一點看待婆婆小姑的話、孩子的吃飯問題、大人們的教養原則
看到妳婆婆說的話,我覺得很熟悉
當外子沒顧孩子時,我曾說:「不想顧為什麼還要我生第二個」
當孩子反覆感冒或跌倒受傷時,婆婆也罵:「一個就顧成這樣還想再生啊?」
甚至我流產時,媽媽很生氣的說:「你身體沒養好就要生,活該!」
所以妳的婆婆大概也是基於「心疼」孫子,所以說出這樣話,並不是刻意要去傷害妳或是
認為妳沒資格當母親等等
他們那一輩通常習慣用「生氣」包裝、表達心中的不安,擔憂,著急……等等任何情緒
然而因為妳的傷口沒癒合,
所有不溫柔而違背妳意願的話看起來都是這麼可怕。
然而不管外人說什麼話,妳都要好好的安慰自己,相信自己
如果妳已經做到真心愛著孩子,最重要的,同時也讓孩子能真實感受到你的愛,那麼妳就
已經是個好媽媽,而這樣接受並能夠真切體會到媽媽的愛的孩子,我相信他不會被寵壞,
不會偏離正軌。
我是接受阿嬤的愛長大的孩子
阿嬤餵我吃飯,幫我洗澡,等我上學和媽媽一起住的時候,一放假回阿嬤家還是如此,直
到高年級時的某一天才突然停止這樣依賴行為。但這一路來到研究所畢業,我的表現還算
突出,高中大學也都獨自租屋在外打理生活至今,所以我想這是不衝突的,不要太擔心。
孩子才三歲,他的身心都還沒成熟到能夠理解,轉化很多事物。
他對於飲食,如廁,這些生活常規都還需要時間練習跟犯錯的空間。
常聽到一些老師或婆媽語重心長的說,孩子還是要打才好。
我也認為教育孩子在一些時候可以體罰,
但絕不是在他還懵懂時就用這麼強烈的方式。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未來會自主思考,敢發表挺身而出意見
那麼不要讓他習慣「因為恐懼而服從」這件事情。
我的哥哥跟爸爸住,爸爸當時是大學教授,爺爺是日本華僑,所以哥哥在很嚴謹的教育裡
長大,簡單來講也算是被揍到大
但哥哥比較聽話嗎?沒有,他們在爸爸爺爺看不到的地方盡情去叛逆,打架,呼麻,一夜
情……等等,後來家中的變故,於是哥哥才慢慢走回來,32歲時的他告訴我:「玩累了,
接下來懶得再這麼衝。」
儘管他一路第一志願,現在事業也堪稱順利,可是是因為打出來的嗎?看起來似乎不是。
孩子的規矩要教,可是在規矩之外,想讓孩子體驗到身為人的樂趣,喜歡自己還有生活,
而不是大了才想追尋與探索。
所以飲食應該是一種生活,於是我們有那麼多人在研究料理,追求美食。
吃也是本能,吃多少更是自我的選擇。
如果孩子只吃零食,那麼應該是要讓他理解為何人該吃正餐,零食只是點綴。若將「吃飯
是任務」的概念移植孩子身上,那麼人生的樂趣就少了一樣。
媽媽給孩子最好的,是自然的反應。
可是如果急於給予,孩子一抗拒就壓制踏,那麼孩子是無法理解這叫做愛。
我想不管是妳的孩子,或是每個看文章的大人,或多或少都能理解這樣的矛盾心情。
而同樣的,阿公阿嬤的溺愛是很常見的事情,有時我都想,那是他們在彌補過去身為父母
時所抑制住的寵愛,等到現在沒有了直接的教養枷鎖,不必直接負起孫子未來成敗的責任
,於是他們像疼寵物一樣的對待孫子,而身為父母的我們自認有責任所以覺得不行,可是
,那真的是很原始的心情。
讓孩子擁有一點點這樣的寵愛並非完全不好,所以有些時候妳藉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
而是給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一點喘息空間。
同樣的,他忘了去廁所,我們可以重新喚醒他的記憶,而不是抱怨他被寵壞。這樣的抱怨
,是將對婆婆的不理解一起丟到孩子身上。
我不喜歡婆婆的一些教育方式,但我喜歡外子和她之間的信任感。觀察之餘,發現那是因
為婆婆很包容孩子。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所以外子的脾氣一直很溫和,做任何事都大大方
方的,面對錯誤也能坦然誠實,我想那是因為原生家庭給他很多安全感,讓他知道即使不
用說謊也是可以被原諒的。加上看過許多孩子在一個循環裡,因為怕被責罵,不管是故意
或非故意,會忍不住用謊言帶過,不願直接面對反省,接著被發現時當然是狠狠責備或處
罰,可是循環下來,他所一心學會的反而是如何避免被罵,而不是避免犯錯。如果他能明
白爸媽是愛之深,責之切,會落入這種循環裡嗎?
常聽到 養兒方知父母恩
這是因為自己體驗了,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給的愛
所以,那麼多人是在有了孩子以後,與父母和解,療癒童年的心靈。
因此,儘管妳認為孩子是妳的命,妳用盡力氣愛她,可是孩子現在無法理解這麼深,他只
會覺得「不聽話,父母打我,他們其實不那麼愛我」就像妳婆婆小姑這些人對妳們處罰行
為的解讀一樣。
所以你和先生應該是再重新思考,你們的愛可以怎麼表達,你們的教養還可以用什麼方式
去實現。
許多小孩急著長大是因為誤以為大人才自由,但等到長大才發現大人是最不自由的。
我最尊敬的輔導老老師曾對很多家長說,
別急著讓孩子長大,也別讓孩子急著長大。
當然,希望妳能好一點,有愛有快樂的媽媽,孩子才會有愛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