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以一個伴侶間的對話為例:
伴侶A 一邊顧小孩,同時又看到一堆碗在水槽裡沒洗,
氣的唸另一半不幫忙家事。
伴侶B 說:當初是你說要生小孩的,而且生之前你說你會打理一切,
現在又跟我抱怨,我就看你有多厲害。
伴侶A聽了更怒,語氣上升,大聲罵人。
伴侶B回:你再大聲啊,我沒差啊,你可以再大聲沒關係啊!
(我相信任何人都已知這對話不會有好結果)
請試想,若你是伴侶 A 會有何感受?
***
很多人在提情緒價值、在乎自己的感受有否被接住,這些都是 "成年人" 的心聲;
同理,【小孩子】也有同等的需求,希望自己的情緒感受可以被同理與回應。
所以原PO 的孩子會打爸爸,我不會意外,因他在抗議、表達不舒服。
***
以心理專業的角度,我認為原PO的內文裡,重點並非孩子幾歲、有否能力穿脫衣褲,
而是身為一個父親,如何和小孩說話。
我們先撇開年紀和身份,單純看這樣的句子:
: 「我看你要演到什麼時候?」
: 「不要假了」
: 「你這是耍賴」
: 「再演啊...」
在職場裡,若說話者 "持續性" 地以這樣的語氣和溝通方式對待工作同仁,
該同仁是可以去申訴職場霸凌的。
不管背後的立意有多良善,只要自己的言行造成對方的不舒服,hurt即已造成。
***
我想先肯定原PO有正視孩子的情緒,並很高興看到你有想幫助孩子理解情緒,
因為這件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在心理學上,有做過一個知名的實驗,反映了嬰孩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會影響
到他/她成人後的依附類型(如:焦慮型、逃避型等);所以請不要以為小孩
沒有記憶,或是只發生一次或少數幾次的事件對孩子沒有影響。
以我在臨床上看到的案例,所有前來諮詢的成年人,
98% 都帶著原生家庭的陰影或創傷;
不管是三四十歲還是近六十歲,腦海始終會記得過去的某個畫面或片段、
父母的反應、某個語句動作、甚至一個嘆氣、一個眼神………
即使他們不記得前後的對話脈絡,但他們仍會記得當時被對待的 "感覺”。
這些感覺會烙印在他們心裡很久,是慢慢滲透的,內化了父母長年對待他
們的方式,形塑成他們的自我概念,影響到他們的人際關係、感情關係、
和自己的關係,當然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