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l355 (未看先猜)》之銘言:
: (文很常 故事在最後)
: 那時當我知道祂是被軍人污辱過才選擇上吊
: 我後來有問祂, 聽說尋短後的意識會重複生前的動作, 是真的有這一回事嗎?
: "我只記得, 我在那個單槓下恨著了過很很久很久,每一天都是那時候的那一天
: 過了多久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對我來說 是常到幾乎沒有結束的日子" 祂說.
: 我問祂, 你沒有想過報仇嗎?跟聽過的很多鬼故事一樣
: "我自殺很久後有意識之後, 問土地公才知道 當時那個兵早就被槍斃了,我找誰報仇?"
: 聽他說完,我沉默了一下, 又問祂說怎麼不離開或去投胎,祂說,祂根本沒想過,生前祂在這生活
: 了斷自己後 意識除了執著於當時的恨外 祂沒有任何其他的想法了 也沒有那個心力
: 除了在這片地上生活 對著海幾十年 就是到處晃晃 卻也離不開這個島
: 祂站在崖邊望著海說這些話的情景我到現在還忘不了
我不信報應,我只接受因果。而另一個額外的想法,是我認為人有一種
可以穿越空間的能力,佛稱為執念,或是一般的念力。
我們使用報應這個詞的時候,幾乎都帶有論斷是非的價值觀在上面。但
其實我們以善惡去論斷的時候,常受限於我們使用的思想框框而影響答案
。如果我們年紀很小,那我們會認為殺父仇人就是壞人。但如果我們進入
社會,知道父親當時是黑社會的囉嘍因為侵入住宅被打死,我們的觀念又
不一樣。但更進一步的說,如果我們後來發現父親是臥底警察,在那陣子
他在執行任務,我們的想法又不一樣了。
所以家法對一群人來說是善,但在文明社會叫作家暴。所以土耳其人的
社會裡女子保守是一項美德,而土耳其男子認為家族女子為了求學而叛逃
出國是家醜,追殺到歐洲國家就地處決也是他們家族應有的正義。
因為我們觀念的不一樣,善惡的標準就不一樣。報應就很難去解釋。所
以大家都知道頂新很惡劣,但如果他們身邊的人全是這種價值觀,對我們
來說那叫犯罪集團,對他們來說這叫天經地義。算不算報應,報誰的應,
都很難定義。
比起報應,我更相信因果。因果本身是中立的,不帶任何色彩。
當我們看透了因果,任何事都是突發,而突發引發另外的突發,每件事
都是開始也同時是別件事的結束,我們就會對許多事看得更淡,體會禪的
意義。
因果非常單純,任何事的發生,都會對別件事發生影響,不同的事也同
時影響著我們。交互的影響,讓因果的狀況顯得複雜,但不影響它的單純
規則。因果表現很簡單的事,它總是被我們的意志引發行為而啟動。
而這個意念,就是我們說的執念。執念越強,我們作事的動機越大,越
不會被動搖。
若以生死來說,執念也包含對慾望的追求或對恐懼的反應或對凡事的牽
掛。這些項目繁雜,但其實都只是我們心中對某些事的意志的強弱。
穿紅衣自殺的人,重要的是他的復仇執念。在很多這類陰靈文的故事,
或是抓交替的故事,其實都是怨念的殘留。甚至,我們的文化裡也有這種
教育,傳統教育本質是控制,父母控制孩子,孩子當上父母,再繼續控制
孩子。伊藤潤二的「祖先們」就是拿這件事作題材。
很多往生者對生前最深的意念,就是他們「怎麼走的」。所以他們最後
只會留在那裡,不斷重覆他們情緒最深,又情感最強烈的那一段。
跟這個故事的女飄一樣。我們的思想定在哪裡,我們腦中的畫面就會一
直停留在這裡。或是說在感情上,執念用在對的人是痴情,用在錯的人是
孽緣。但執念不論對誰,當執念讓靈魂殘留在人間,它都會停在某個人身
邊,或是停在某段記憶裡打轉,它會留在那裡,維持它在執念中的模樣。
所以反過來可以理解佛教所謂的情緒皆苦,就有這個意思。困境都是心
魔。
不論有執念或沒執念,我們都會影響別人,而我們造成的任何影響都會
形成新的因果關係。因為我們無法決定我們作的事對別人是好還是壞,於
是我們最終只能問自己的良心。這是沒有答案的答案。
: 還有一段,是因為現在祂離開了很久我才願意說,那時祂說 祂父母在馬祖很早就過世,
: 怎麼過世的祂不太願意提, 當時馬祖還只有國小, 祂讀了沒多久就被迫為了照顧弟弟
: 到處採些東西和編織東西去賣,到最後祂遇到不幸時其實還苦撐了一陣子,
: 但是當地的婦孺常常對她指指點點, 同齡的男孩還會拿石頭丟祂 說著不好聽的話
: 後來某一天祂又經過一群對她指指點點的婦人
: 祂聽到某個婦人說了一句話
: "可憐的孩子 就這樣髒了以後沒人娶了"
: 祂只記得祂哭著 然後走到那個我站哨的位置旁的單槓 選擇不再看到這個世界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總是有這種聲音。被欺負的女生就沒人要。我相信
講這種話的婦女,本身是起於一種憐憫之心,但聽在當事人耳中,這就是
一個歧視。
世界上很多這種「你的正義不是我的正義」的正反論證同時表現。而我
們自己的執念,引導我們怎麼去看待這些訊息,如何去吸收這些資訊,並
怎麼去表達它們。
別人對我們造成因果,我們又開始創造新的因果。
我們能選擇的,僅是我們怎麼理解自己的執念,對我們本身的因果,是
怎樣的牽扯與釋懷。
意志與執念決定我們活著的選擇,價值觀也決定我們闔上眼睛時的精神
態度,又繼續指引我們在不同世界的姿態。我們的執念對別人與我們自己
,繼續產生新的因果,或稱為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