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猿酒故事與原型
首先很明顯地,這故事是根據於昭和8年(1933)秋田魁新報的新聞
目前網路能找到的原新聞為:
http://blog.livedoor.jp/nobo_wata/archives/2727876.html
其中:
1. 被當作家寶除了當家以外都不能碰
2. 分別為土甕與木箱/四木碗組合
3. 倒出來會有詭異的金屬聲
4. 家族成員在躲避戰爭時都不敢看內容物
大約95%內容都雷同的程度,基本上可以視為原本奇談參考的故事原型吧。
看過原型後其實就可以說明幾個文章裡的特殊之處了,例如:
a. 為何要用拇指、中指、無名指拿木碗?
首先最大的碗為直徑15cm,容量2合5勺(0.45L, 450ml),能裝450cc的碗是很大的。
那麼不論你拿碗從甕裡盛酒,以及拿給人時,勢必會用到無名指支撐,
而用整個手腕的力量盛酒與支撐整個450cc左右的重量。
b. 為何沒人想看內容物?
其實你可以從製程中了解,所謂的「猿酒」,它的做法反而和當地魚露「いしる」
做法十分相似,也就是把魚類屍體的內臟去除,放入木桶,並加上18%~20%的鹽。
入桶後再特地放到空曠區曝曬:這樣微生物才會開始發酵。
有些人會再加入清酒,利用酒精成分來消毒與抑制細菌。
然後能存活的細菌就只剩下嗜鹽性菌,而腐敗菌種難以存活。
這在優勢菌種下隨著溫度提高就會開始發酵,雖然發酵味道不太好聞,但它會
慢慢把魚肉降解,沈澱於箱底的就是いしる。
按照這種做法,不論你是一次發酵還是二次發酵,最上面都會漂浮脂肪、
未降解殘渣的漂浮物,而且味道會很重。
大概會長這樣:https://youtu.be/jR48SU2LMWE?t=73
上面的部分是不能吃的,所以有些人的桶邊緣做一個小管,利用虹吸把
底層魚露部分直接倒出來。但如果是土甕就沒辦法了,你一定要用撈的
才能把底層精華撈到。不然直接撈上面就只會撈到難吃的垃圾。
所以你實際了解當地風土的話,就會知道為啥沒人想看了。
因為看起來會很噁心,而且味道會有很重的腥臭味。
c. 到底好不好喝
嗯...如果是用撈的多少還是會撈到最上層的殘渣區,
那就算底層有麩胺酸的鮮味,也會撈到上層又油又難喝的殘渣吧。
另外為何現在沒有「猴露」,我想也是有原因的:
這和發酵後的含氮量有關,也就是麩胺酸濃度。
正常新鮮肉品的麩胺酸極低,例如豬肉的麩胺酸只有10mg/100g,
要做到火腿風味則需要到340mg/100g,也就是34倍。
但不是所有肉種都適合用濕式發酵,像豬肉就比較適合煙燻的乾式/半乾式熟成。
硬要用魚露的方式做,含氮量太低的豬露味道就會跟低劣的魚露一樣
只有鹹味跟腥味,而鮮味遠遠不夠提味出來。
如果猴肉真的適合做猴露的話,那像中國、東南亞歷史應該有類似的記載。
然而史實並沒有,那就代表長年的歷史下,人們就算實驗了也是難吃的死路吧。
這些因素加起來,就是「猿酒」在歷史僅為鳳毛麟角的奇譚背後原因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