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急診部主任)
準衛福部部長宣示將於2020年起,將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隨後計畫再將醫院醫師全數都
納入。這對整個醫療生態而言絕對是個巨變,更可能改變幾千年來的醫病關係與互動。就
我個人來看,這政策無論是對醫界或民眾,恐怕都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一直以來我就十
分反對這種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來解決爭議。更直截了當地說,這個政策只不過
是用更大的錯誤來彌補先前的錯誤罷了。
簡單提出幾個反對的理由。第一、錯誤的健保制度才是醫師過勞的主因。健保開辦的給付
設計是採「論量計酬」模式,也就是「看多給多,看少給少」。這在一般服務業上是天經
地義的事,但用在醫療服務上,就是誘導醫院或醫師不斷創造醫療需求,也就是想盡辦法
服務更多的病人。對民眾來說,當服務越來越方便,難免會在不知不覺中大量地使用醫療
資源。不幸的是,健保制度偏偏有個總額預算制,用來限制醫療費用的不斷上漲,於是當
醫療單價越來越低,醫療人員必須越做越多的惡性循環便逐漸形成,結果就是看到訓練中
的年輕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們,成天都深陷在茫茫的大量病人中。
第二、付出時間是醫師負責任的表現之一。良好的醫病關係,主要建立在良好的溝通與信
賴。而所謂同理心、視病猶親等醫學倫理上的要求,沒有哪一樣不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才
能學到。醫師因尊重生命、呵護病人而多付出一些時間,本來就是養成教育或工作之必然
,更是醫師受社會大眾尊敬的原因之一。醫師付出比一般服務業更多的時間在病人身上,
也是走入這個職場最基本的認知。如今,當病人還沒有得到維持醫療品質的承諾時,就急
於先保護醫師,這樣的作為不僅違背這個職業的神聖使命,同時也忽視了社會對醫師的期
待與觀感。
第三、破壞不同醫學專科的屬性。台灣專科醫師的訓練,實際上是個十分扎實的過程。不
同專科的執業模式不僅多元,而且各有其誘人之處。以整形外科及復健科為例,不僅訓練
內容及強度不同,醫師在性格與特質上也不同,訓練結束後的發展與成就更不相同。唯一
相同的是,醫師們都是在個人興趣與資訊公開下的自由選擇,如今將住院醫師或專科醫師
納入勞基法,表面上看來好像保障了醫師的工作時間與獲得勞基法的一些保障,卻也剝奪
了醫師創造職業差異化的機會。這種違背自由市場機能的操作手法,只讓人覺得這個國家
越來越像是走入共產主義的社會。政府輕易屈服於民粹主義者的抗爭而訂出越來越多的制
度,在我看來不是在保護人民,而是在控制越來越多人民應享有的自由。
醫師過勞的問題確實必須改善,但不該用「小確幸」的方法來解決。將醫師納入勞基法的
作為,就像只想處理轉移的癌細胞,但卻對腫瘤本身一籌莫展或視而不見一樣荒謬。
台灣醫療或整個社會需要的是創造更多希望而不是更多保護!政府或醫院要給醫師的是更
多的醫療自主權,而不是將他們納入勞動階級。試想,當台灣這群最優秀、最有耐力也最
需要耐心的一群人,做的不是努力提升其競爭力與盡力照護病人,而是要求政府制訂更多
的保護政策,我很懷疑這個國家的未來還有沒有希望?
感想:之前只知道關渡雙聖 不知第三聖已經出現?
但比起雙聖,這個level似乎沒那麼高?
來源: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68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