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雖然是跟著陰廟系列來的,但還是換個標題好惹。
這系列雖然主題是在陰廟制度及網內互打,但也隱隱掃到護理圈,
不禁讓我回想起當年在兒科實習的超深刻記憶。
當年兒科實習從國立大廟為起點,
實習醫師在病房的最大功能,在當年我的觀點來看,就是「幫忙壓制小孩」,
舉凡住院小孩的打針抽血換藥,都需要Ri出席,
以抽血on cath來說,大廟規定只有R以上才能幫小孩打cath,
於是,常見的畫面就是Ri壓小孩(遇到猛壯小孩Nurse也會上場),R打針。
(當年臨床還見不到NP)
就這樣過了1-2個course,就輪到外放,地點是鄉下的地區私人教學醫院的兒科病房,
結果,去了才讓我「開了眼界」。
本來早已習慣要去幫忙壓小孩,結果等我到場時,
才發現某位資深護理師已經一個人完成了on cath留血的全部動作......
當時跟她聊天的內容我已記不得了,但只記得她給我留下的印象是:
「這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嗎?這種事都不會做,怎麼當兒科病房的護理師?」
「還要等你們家的R來打針,那我事情都不用做了」
「不要拿我跟你們大廟的護理師比」
就這樣,害我後來回到大廟時,一整個就很中二地瞧不起病房的兒科護理師......
這篇要講的心得總結,其實是希望實習醫師有機會時,
還是要多跑幾家不同類型的醫院,多看看各種不同(沒有標準對錯)文化的醫療,
眼界早點打開,對人生路線的選擇,還是會有些許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