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內科值班最害怕的事情,呼吸衰竭與插管大概會是內科初心者心中前三名。
或許是因為學生時期安寧緩和的課上的有點太多,
我剛進臨床時心裡常常很deny插管這件事;
總覺得插管之後就接著氣切,接著長照,接著就是苦難的開始。
但真的去過加護病房後才知道,
大部分急性呼吸衰竭插管的病人
在良好的照顧和治療下,
是可以成功脫離呼吸器,拔管康復的。
因此在出現呼吸衰竭跡象的時候勇敢的(call學長來)插管,
是能讓醫療方、病人、家屬
都更有餘裕面對疾病的傑出一手
那麽,以下我就來分項詳述三個應該及早插管的原因:
一、插管是標準治療
醫師法第 21 條就寫明了:
「醫師對於危急之病人,應即依其專業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
而若住院病人符合急性呼吸衰竭的條件,
插管與呼吸器顯然是對危及病人的必要措施。
所以有些醫院不會看到插管同意書,
只有放棄急救才絕對需要同意書,
因為插管法律上是必要的措施,
放棄急救才是例外。
換句話說,你不會因為插管而被告,
反而原本放棄急救後,家屬反悔提告的案例還不少,
不信可以去問你們醫院負責安寧的醫師,
應該每個都能講出很多故事……
其實在病解時會發現,
很多家屬擔心害怕的也跟我們一樣,
怕插下去之後就無法回頭,
彷彿插管後面就是氣切長照的漫漫長路
但現在法律制度相對完善,
如果經過加護病房照顧後仍然預後很差的病人,
還是可以在充足的討論取得共識後走安寧拔管流程。
就連大家視若洪水猛獸的氣切,
如果日後在良好的治療下能順利脫離呼吸器,
待病情穩定出院後,也可以請外科醫師評估,
將氣切造口手術修補回來。
所以插管不是不歸路!這個觀念很重要!
不過就像所有的醫療處置一樣,
插管前一定要做好告知的義務,
且臨床上也沒有絕對的事。
所以如果病人看起來明顯符合安寧的條件,家屬也有意願,
只是之前沒正式走完流程,
那麽還是可以快速地討論出共識,選擇不急救
但臨床上最困擾的還是一個事發突然,
家屬無法決定,病人又喘到不行命在旦夕的情況。
這種時候為了保護自己和病人,最好還是盡到告知義務後趕快插管!
二、插管與呼吸器的好處
在病解時,我常會把對抗肺炎的過程比喻成與病原體的戰爭,
呼吸器就是後勤補給。
我們用抗生素作為武器和病原體打仗,
但如果糧草–也就是氧氣–不夠,
仗還沒打完就彈盡援絕了。
因此呼吸器等支持性治療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糧草補給,
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對付病原。
不過插管也對治療有幫助。
侵入性呼吸器可以增加氧合、排除二氧化碳、減少呼吸肌做工;
正壓呼吸可以幫助塌陷的肺泡展開,
有利氣體交換和排痰,
氣管內管本身也可以讓抽痰更順利。
而對病房醫師來講,
插管的好處也很多。
雖然剛插完管會有一段不穩定期,
但通常等呼吸器與病人磨合好,
加上適當的鎮定劑給予後,
整體生命徵象會比插管前穩定許多,
再也不用盯著血氧心情跟著上下起伏。
且最重要的是:
插管後下一步就是盡快轉到加護病房,
而轉床交完班後就是ICU的事了,
等你月底換team前大概都不會看到他^^
三、 越晚插管,越難插管
Intubation是一個有風險的procedure
Intubation的過程會中斷原本的高流量的氧氣
且sedation會抑制自主呼吸
因此原本就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的病人
在過程中可能會有更嚴重hypoxemia,
進而大大增加出complication的可能。
而插管過程中需要ACLS常常也是這個原因。
相關文獻可以搜尋peri-intubation hypoxemia。
所以對於hypoxemi的病人,
如果預期會變差,
最好在氧合狀況還沒有太糟糕時早點插管。
以我的習慣,在simple mask 10L下若血氧或呼吸pattern還不好就應該開始準備了。
如果拖到病人戴上NRM還respiratory muscle fatigue,
就會讓intubation 的risk增加不少。
尤其如果你是白班的當科,
更該儘量在白班人力充足時及早完成,
這樣不但能減少你被值班同事以及護理師們訐譙的機率,
病人也會安全許多
總而言之,
希望大家不要再害怕插管這件事。
在覺得有可能符合respiratory failure的情況時,
可以及早向上線求助,
評估是不是需要插管,
千萬不要因為怕被罵而自己一個人硬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