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retch.cc/blog/woosean&article_id=3582911
本片劇情極為單純:家道中落的少女葛莉特(史卡莉喬韓森)為補貼家用來到大畫家
維梅爾(柯林佛斯)宅裡幫傭,面對維梅爾善妒的妻子與刻薄的岳母,葛莉特的生活
一度毫無生氣,直到她踏進了維梅爾的畫室,甚至進而為維梅爾所戀並走入其畫,為
她平淡的生活打開了一道美感與愛戀的大門。
或許,原著的故事也一樣單純。確實,我相信重點不在於故事本身,而是事件與事件
之間的細節敘述。
就某方面來說,本片確實呈現了許多有趣的生活片段,如維梅爾家手頭緊卻硬要充場
面、藝術贊助者的惡劣品味與醜陋嘴臉,我尤其喜歡片中描述的幫傭生活:地窖裡的
生活起居、繁冗的衣物漿洗、見河就倒的穢物清理-沒看錯的話,廚餘往河裡倒,洗
衣水則從河裡撈,還真是一水多用到令人發毛-除此之外,片中也有不少調配顏料的
畫面,雖然不清楚其中原理,但看起來也十足新鮮悅目。
而顯然是為了呼應本片的繪畫主題,全片的畫面構圖與光線色彩,都富含同時期荷蘭
繪畫的風味,視覺風格讓我直接聯想到林布蘭特,黑暗中透出的光構成了條理分明的
漸層,喜歡十七世紀荷蘭俗民畫的觀眾一定會愛不釋手,就連簡單的桌面擺設都泛著
靜物畫的氣息,不愧是一部徹底繪畫化的電影。
可惜的是,本片的優點也多集中在視覺風格與考究細節,對角色的描繪卻欠缺同等的
用心,亦有可能是過於隱晦。
沒機會閱讀原著,無法判斷電影是否反映原著精神,我只能猜想原著的敘事描寫必然
更為入理、角色的情感互動一定更為豐富,反觀本片,在不滿兩小時、可能被剪的有
限篇幅裡,製造了許多空白、滯留了許多謎團,可美化為開創想像空間,亦可被批評
為清淡無味而平板,完全取決於你怎麼看。
你當然可以從有限的描寫裡揣測所有角色的心理與關係:維梅爾的率性而為、妻子的
嫉妒苦悶、岳母的刻薄務實、女兒的驕縱惡意、肉販青年彼特(席里安莫菲)的一相
情願、葛莉特對光線與美感的直觀聰慧,都能從電影裡看出端倪;你更可以進一步想
像,從維梅爾對葛莉特壓抑而澎湃的傾慕、驕傲畫家與贊助者之間共生又敵對的關係
,到受限傳統的妻子對丈夫疑似出軌的莫可奈何,只要你願意,本片有夠多的空白讓
你填入自由的發想。
然而,除非你很愛維梅爾,或者事先讀了小說,否則要從調性平淡的本片裡尋找想像
,實在是有些費勁。
以我來說,我喜歡本片富有繪畫色彩的取鏡,就像閱覽一本頁數無限的巨大畫冊,然
而本片的角色塑造卻很難讓我有所感動,就算已知本片旨在刻畫維梅爾與葛莉特之間
的異樣情愫,我也沒有因此得到共鳴,我希望看到比擦拭窗戶或觀察白雲更豐富的美
感描寫,這樣的東西在片中卻很難找到,葛莉特無疑是特別的,但她的特別並未在電
影裡被仔細地強調,維梅爾的描寫也淺淡得彷彿穿越時空的達西先生,更不要說戲份
不少卻難有作用的彼特,可憐的席里安莫菲幾乎成了徹底的路人。
所以,這終究是一部視覺特性高於情感/思索質地的電影,可能的話,你可以將其安
靜地投影在客廳的空白大牆上,它將形成美麗的背景,令人舒服而安適,至於深刻而
耐人尋味的感動,就看緣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