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untain:愛與永生的動人史詩
「我想綁架阿諾夫斯基!」
散場燈光亮起的時候,想起樓上影廳《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的觀眾還有將近一小時
可以享受龐德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的精采刺激,而晚了十分鐘進場看《真愛永恆》的我
,卻已經必須帶著一個又一個未解的疑問離開,心中難免有些不理性的埋怨。
「生命的奧秘就在於你永遠無法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或許阿諾夫斯基會這樣告訴我-
如果我真的成功綁架了他的話。但是既然綁架這位以《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 享譽影壇的導演就和把喬伊斯從蘇黎士的墓園中挖出來要他解釋《芬尼根守靈》
(Finnegans Wake) 到底在寫些什麼是同樣不可能的,(只是信手拈來的例子,請原諒我
的不敬,也請相信喬伊斯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絕對是要比阿諾夫斯基還高上那麼幾分。)而
我又不甘聽任自己對這部電影感動與迴響就這樣被一團迷濛的雲霧籠罩並隨之消散,於是
,在讀了幾篇毫無幫助的影評(註一)和一些蜻蜓點水式的訪談後,我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去
解讀這部電影。其中當然不免有缺誤瑕疵,不過,我想,姑且就把它當成一個解謎的過程
而非最終的答案吧。
「於是把他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
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
-創世紀 3:24
神告誡亞當不可吃分別善惡樹(知識之樹)的果實,「因為你喫的日子必定死 。」(創
世紀2:17)然而亞當與夏娃終究還是抗拒不了誘惑,招致了自己的墮落。被神逐出了伊甸
園的人類從此有了生與死,也開始了對「永生」無止盡的追尋。
將聖經中的生命之樹與馬雅神話裡的青春之泉傳說結合,伊莎與在病魔對抗的日子裡開始
寫作一則關於一名十六世紀的西班牙將軍前往中南美洲的叢林中,為他效忠的女王尋覓永
生秘密的故事。十二個章節形成的圓滿循環卻還缺了那最後一章,「幫我完成它。」病榻
上的伊莎要丈夫湯米做出承諾。
然而湯米無法了解妻子的用心。他不懂為什麼伊莎在應該奮力求生之際,心心念念的卻是
那些關於死亡的玄祕;為什麼她不替自己的健康著想,卻要冒著嚴寒外出只為一睹冬日的
初雪。他是這麼全心全意地投入醫學研究,想發明治癒腦瘤的靈藥,到頭來卻忘了自己的
初衷。婚戒的遺失未能點醒湯米:把握能與伊莎相守的當下片刻要比追求一個不確定的未
來要來得更有意義。
短短九十分鐘的片長裡,阿諾夫斯基用跨越千年的三個時空圍繞著愛與永生的核心主題編
織出一部動人的史詩,而這三個時空間的關係或許正是本片最令人費解之處。當然,你可
以用最最傳統的史觀把這三個時空做線性排列,(甚至說西元兩千年的美國科學家湯米發
明了不死藥,然後活到兩千五百年的外太空變成了光頭的瑜珈和太極拳大師都行)也可以
後現代地讓它們平行並置,將其視為有著同樣關懷的各自表述;但是我選擇將兩千年這個
時空當成劇情的主線,一千五百年的西班牙∕中南美洲是伊莎筆下故事的背景,而兩千五
百年的外太空場景則是湯米思緒與心情的具體化呈現;經由後兩者的交織,主線劇情中湯
米的追尋才得以圓滿。
“Finish it.”
「他眼前所見只有死亡。」伊莎的第十一章就停在這句話-更精確地說,就停在「死亡」
。在死神的黑色斗篷之後還有繼續的可能嗎?甫遭逢失去愛妻的巨大傷痛,湯米不能也不
願試著去找出伊莎要給他的答案。在伊莎的葬禮後一頭栽回實驗室中的湯米心裡想著什麼
?或許是希望創造起死回生的奇蹟吧。
靈修者不斷見到伊莎的幻象說著“Finish it.”伊莎要湯米完成她的故事,女王要將軍完
成她的任務,那靈修者在他的冥想中要完成的是什麼樣的領悟?
席伯巴、肉身創世的馬雅神話與靈魂化樹的故事讓伊莎最終能坦然面對死亡:「我不再害
怕了。」她特意告訴丈夫這些傳說,並將小說的最後一章留給他,就是希望他能了解在「
死亡」之後不是停滯與虛無,而是不斷延續的新生。阿諾夫斯基用席伯巴最後的爆炸性毀
滅來象徵湯米的頓悟:於是他終於知道要怎麼去完成伊莎的故事,也明白了該如何終結
(finish) 自己始終不願捨下的執念和憂傷。
在湯米續寫的故事中,始終沒能懂得「永生」的真義的西班牙將軍貪婪地飲下自生命之樹
湧出的乳白汁液,並急著想套上女王給他的指環,滿心以為如此就能夠長生不老,與她共
作地上的王。受到慾念矇蔽的將軍聽不進馬雅人告訴他的,要獲得永生就要捨棄肉身;而
當他驚覺自己的身體開始化為自然的一部分時,卻早已為時已晚。
湯米險些就犯了和西班牙將軍一樣的錯:他的執著讓他對妻子的死無法釋懷。失去了婚戒
,他便用鋼筆在無名指上刺出一個牢牢困住他的枷鎖,就如同靈修者在身上刺下那一圈圈
年輪似的刺青一般束縛著自己。直到幻滅重生的瞬間,他才真正明白了捨即是得的道理-
捨棄了對物的執念,才能真正擁有。冥想中他重新套上了婚戒;而現實裡,就算湯米手上
再沒有那枚戒指,他與伊莎的愛也不會隨之消逝。
片尾,湯米又回想起伊莎提議出門去看初雪的那一刻(註二)-如果他放下工作隨她而去,
會發生什麼事?在一片荒涼的銀白世界裡(註三),伊莎會把生命交到他手中。於是他來到
伊莎的墓前,一如她生前所要求的,種下一顆種子;待春回大地之時,伊莎將會化為樹木
、花朵、果實,融入自然的永恆循環。(註四)「一切都會沒事的。」最後一幕,湯米在妻
子的耳畔低語。(註五) 死亡,不過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
***
註一:例如Variety上Leslie Felipern的影評,實在是酸到極點了!
(http://www.variety.com/review/VE1117931455.html?categoryid=31&cs=1)
註二:不同於許多好萊塢電影,阿諾夫斯基並沒有許給湯米和伊莎一個「倒帶重來」的奇
蹟。逝者已矣,對過去的錯誤再怎麼追悔皆屬徒然,而一切從頭的盼望在現實生活中也僅
是空想。放下執念,生命還要繼續。
註三:本片大部分的場景都以金色為基調。阿諾夫斯基在About.com的訪談中說明,選用
金色一方面是因為那是星雲常見的顏色,另外也象徵了惑人心智的物質世界:財富、權勢
。如此看來,全片以一片明亮的靄靄白雪收尾,也可以視為是一種擺脫誘惑的象徵。
(http://movies.about.com/od/thefountain/a/fountain101906_2.htm)
註四:這讓我想起瑞秋懷玆的金獎作品《疑雲殺機》(The Constant Gardener)。片中瑞秋
懷玆飾演為了調查跨國企業剝削非洲人民的陰謀而慘遭謀殺的英國外交官妻子泰莎。她的
丈夫(雷夫范恩斯飾)拒絕當地人在她的墓穴裡灌入防止盜墓的水泥:「泰莎的希望是躺
在非洲的土地裡,不是水泥裡。水泥裡長不出東西。」這段話恰巧呼應了原本的片名「永
恆的園丁」:她一生為非洲的福祉奔忙,甚至為它犧牲了生命;就算在死後她亦要化為非
洲大地的一部份,繼續滋養生長於其上的一切一切。(中文片名翻得真是太糟了!)
註五:伊莎頸項髮際間的特寫鏡頭與靈修士照顧的那棵樹樹皮上的細緻絨毛有著微妙的相
似之處。這不但呼應了伊莎說的那個靈魂化樹的故事,也串起了湯米與靈修士的關係。
寫到最後,我忽然想起一首詩: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by Mary Frye (1932)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長眠安息。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是四處流動的風,
I am the diamond glint on snow. 我是雪中閃耀的鑽石。
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in. 我是陽光下成熟的稻穀,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我是秋天的雨露。
When you wake in the morning hush, 當你在寧靜的早晨醒來,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我是俐落疾飛的鳥。
Of quiet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I am the soft starlight at night. 我是夜晚的星星。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我不在那裡,我並未死去。
花了半天的時間一邊整理自己的想法一邊慢慢磨完了這一篇。於是,雖然還是會想看龐德
,但是我也衷心感謝這部片在昨天早上帶給我九十分鐘的滿滿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