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硫磺島的英雄們與來自硫磺島的信兩者的劇情沒有直接相關
但對於是發生在同時同地只不過是不同人的身上的同樣一件事
我們可以看到導演藉由一些手法來讓兩片互相搭上點線
片子一開頭就從硫磺島的日方紀念碑開始, 如果有耐心看到前一部片的最後的那一幕
也就是美方的紀念碑上掛滿了美軍陣亡士兵的軍籍牌, 就知道本片是承繼著上片要繼
續導演想要說的話.
在硫磺島的英雄們中導演想表達所謂英雄不見得是真正的英雄, 戰勝的一方他們真的
有嘗到勝利的滋味嗎, 或是他們根本就活得比死在戰場上的同袍或是敵軍還要更痛苦
呢?那麼在這部片中導演想要說的又是什麼呢?我想或許是要告訴我們, 輸的一方,
或是明知自己就是輸的一方, 也還是有著可被後世稱頌的輸法的, 自殺不一定是錯的
但也不一定是對的, 端看你是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這樣的一件事.
本片的主旨於Sam 的母親所寄的一封信中揭示:做對的事是對的.
什麼事情是對的, 人人的心中都有著一把尺, 而在這部片中由日軍將士們對死, 尤其
是對於自殺這一件事的態度來演繹這一道理. 栗林在來硫磺島前我想他對於此行就心
裡有底了, 因為片子中有提到本來該被派至此處的將領因為不想被派到硫磺島所以栗
林才代替前往, 而在栗林尚未到達硫磺島時的那封旁白口述的信的內容很明顯已經表
達他已有為國捐軀的準備了. 即便他有著敗戰的打算, 但他仍然還是努力的佈局, 甚
至不惜與其他的軍官們有著意見的衝突, 他知道要守住或是獲勝的機會很小, 所以他
要下屬們開始挖掘坑道, 企圖以空間換取時間而非之前的指令是把所有的人們調到灘
頭與美方決一死戰阻止美軍登陸, 他一心期待的就是能夠撐到總部能夠給予支援, 不
過在聽到己方的艦隊幾近全滅我想他已不抱希望, 而總部的唯一支援居然只是由栗林
故鄉的小朋友們獻上一首歌給他, 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原本的軍官而言這種拉長時間的
對抗與游擊的戰略是缺乏著大日本帝國精神的, 一個具有武士精神的士兵就是該衝上
陣與敵人一決生死, 栗林是受過西式的軍事教育的人, 他並不是不愛國, 我們看到他
在餞別晚會上甚至與朋友們說很清楚了他是以國家為重友誼要擺在一旁. 只是他對於
死的態度很明顯與只受過日式軍事教育的軍官是截然不同的, 天皇萬歲在片中出現兩
次, 一次是栗林帶頭喊的, 一次是西鄉的指揮官喊的, 但卻帶有完全不同的涵義, 栗
林所要表達的是他對於日本這國家無上的忠誠, 但死也要死的像個光榮的士兵, 而西
鄉的指揮官是在窮途末路下所喊的, 他們是還有生路, 但那卻違背著他們的武士精神
, 任務失敗就是以死謝罪, 在這樣的一種民族意識下死不是為了自己, 而是為了一種
意識形態. 在其他的細節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一種衝突, 在美軍登陸時栗林一直
等到灘頭擠滿美軍時才下令開火, 我們可以注意到他一旁下令的軍官那尷尬的表情,
這是他們不慣做的事. 在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日方對美方開火的鏡頭與在硫磺島的英
雄們中的是一模一樣, 另外在伊藤要對西鄉及清水行刑時栗林也即時的阻止. 這樣的
情節從栗林下飛機就開始一直不曾中斷過. 他最後的一次身先士卒讓他受了重傷, 他
要求手下要對他進行給予敗戰將領的懲罰, 卻又很諷刺的被美軍所救(!?)最後只好用
身上象徵西方的受贈手槍來自裁. 但他的意志並沒有輸, 依舊認為是死在自己的國土
上.
另外一位有著西方的想法的就是西竹一, 一位奧運金牌得主也是為國而上戰場, 他與
栗林的理念是相合的, 也一直遵守著栗林的指令做事, 也有與伊藤產生與栗林一樣小
小的衝突. 如果他沒有西方或甚至是再多一點的柔性思考. Sam 就不可能有活命的機
會, 導演也就不能用家書來揭示本片的主旨了. 雖然竹一為了救Sam 而讓自己沒藥可
以醫治, 但他一點也不怨悔, 他知道自己沒有救. 但一個部隊不能沒有指揮官, 他選
擇讓自己留下來, 要屬下們與其他人會合. 從他的出場就十分的瀟灑, 騎著島上唯一
的一匹馬, 戴著愛馬天王星馬鬃的項鍊, 到了最後也是十分瀟灑的說了想要自己享受
坑道這個很令人苦笑的謊言.
再接著就是西鄉了, 他只不過是一個被迫徵召無奈離家的男人, 從他的信以及他的行
為我們可以看出他有多麼的討厭戰爭, 他懦弱, 他辦事總是不力, 島上的其他平民們
已經撤離, 但他這個披著軍服的小老百姓卻得無奈的拿著步槍打著不準的靶子, 他代
表的是在戰爭下那些被迫要面對戰爭的平民們, 在這樣的一個情境下他對自己還未出
世的孩子的諾言看起來就更令人欷噓感歎, 他根本就是一介平民, 絲毫不具有任何的
武士背景, 他對自己生命的態度就是要為了不違自己那小小的諾言不管什麼方法也要
活下去, 憨人有憨福, 他很幸運的有栗林一次又一次巧合的拯救, 又益加幸運的一次
又一次的穿過美軍的火網, 本來一直打算要投降來求生的他在看到清水的死狀後可謂
是已經絕望了, 但最後栗林還是幫了他一把, 叫他留在坑裡, 栗林的作法已不把他看
成是一個士兵, 而是一個平民, 我們可以看到最後他出現在山丘上拿的不是步槍而是
一把鏟子, 他已經從一個假士兵回到一個平民了, 身份的轉換也暗示著他不會死. 最
後在被抬到傷兵處, 他側頭看到的是日暮的海景, 太陽是日本的象徵, 日落代表日本
輸了, 這時候有一台軍車慢慢的開進鏡頭中央, 在本片中, 汽車出現了四次, 第一次
是栗林在寫信給兒子時說美國的車子很多很多, 過馬路要十分小心, 這或許也暗示著
進攻硫磺島的美軍的人是多麼的多, 他要生存或勝利是多麼的難, 第二次是在栗林與
其他士官討論戰略的時候他提到, 以汽車來代表美國技術的先進, 要硬碰硬是不可能
有機會求勝, 第三次是栗林在餞別宴後開著車的蒙太奇中出現, 他寫信告訴兒子他有
多麼的寂寞, 即使是獲贈手槍也不能平復這樣的一種感覺. 在這裡汽車代表的是一種
離家的感覺, 不管是在美國或是硫磺島, 他都離家十分的遙遠, 家鄉傳來的歌聲或許
更添寂寥. 在最後的軍車則是代表美軍攻下了硫磺島, 取代了慢慢沉入遠方海平線的
大日本帝國. 也暗示太平洋戰爭即將告一段落.
與西鄉一直在一起四處奔逃的清水也值得一提, 他與西鄉還有栗林在片中都有提及過
去的片段. 他一直被認為是來監視叛國的憲兵, 但他其實根本就不願提及他的過去,
日本人的民族性是極其矛盾的, 具有非常極端的兩種面向, 而軟弱的清水根本就不適
合作為一位要踩著人民的憲兵, 一時心軟就讓他被派往前線, 一個連狗都不敢殺的人
更別提要上陣殺敵, 所以在片後補述他的過去為他的不開槍殺西鄉提供了一個很好的
理由. 摺缽山的僅存兩人幾乎是一樣的幸運, 他甚至在逃跑時躲掉了後方開槍殺逃兵
的一彈. 但他絲毫料想不到戰俘不見得是能夠生存下來的, 不是每個軍官都像是西竹
一樣的具有人道關懷的精神. 他唯一得到的就只是那麼的一口水與一顆致命的子彈而
已. 當然, 在硫磺島的英雄們一片中我們也有看到日方殘忍的對待美軍的戰俘, 在這
一方面雙方都是一樣的差勁.
大多數的日軍除了自殺的以外都是想著怎麼樣能夠活久一點, 但是伊藤卻是截然不同
的求死不得. 他與栗林的理念不合, 甚至因為要對西鄉處刑被阻止而忿忿不平. 他愚
蠢的固執甚至不得部下的心, 最後只剩下他一個人背著詭雷躺在屍體之中, 但卻沒有
戰車或任何美軍經他而過, 他要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心慢慢被銷磨殆盡, 最後也沒有自
殺, 反而成了戰俘, 對帝國的愚忠弄得自己最後不成人樣.
這部片很適合與帝國毀滅一片對照, 在帝國毀滅中描述的是德國在二戰時柏林要被俄
軍攻陷時納粹高級將領以及希特勒還有其他在柏林的居民如何應對. 兩片的背景一樣
, 都是二戰, 兩片國家都是同一陣線的, 柏林可以對照硫磺島, 栗林對照希特勒, 俄
軍對照美軍, 都是在危急存亡之秋, 兩國的人民都有著類似精神領袖的人物, 都是為
了該人物而戰, 為了該人物而活, 最重要的是兩部片都處理片中的人物對死的態度,
兩片的軍國主義都很重, 在帝國毀滅中希特勒的下屬在面對不可挽回的頹勢中已知不
得不投降, 但希特勒就如同本片中的日本軍官一樣, 寧可自殺也不願投降或逃走, 他
說這才是一個德國人, 一個真正的納粹軍官, 與本片如出一轍. 納粹的士兵也處死逃
亡的人, 在希特勒自殺後大多數的人, 連首相一家, 也全部自殺. 只剩下希特勒的秘
書想逃出去. 在不同的地方卻發生幾乎一樣的事情, 這樣的民族意識是一種文化的自
我優越感. 雖然會讓人覺得不值, 卻也讓人不由得敬佩可以為了一種信念而放棄自己
的生命.
最後, 相較於硫磺島的英雄們, 英雄也就是突出的個人, 在個人主義較強的國家會特
別明顯, 導演質疑了在這種文化環境下所謂的英雄到底是不是個英雄, 英雄的價值又
在哪裡. 來自硫磺島的信則是強調了整個群體, 你不依著整個群體走不是英雄, 反倒
是異端, 該死. 生命該如何超脫所處的框架是一個嚴肅且複雜的課題. 導演在此並沒
有很直接的給予這兩種面相做直接的評斷, 或許他是就事實來陳述, 也可能有些隱而
未現的部分來表達他的想法. 不過他在兩片中都同時對雙方都有著褒貶的部分. 或許
是要留一個開放的答案讓我們去思考該怎麼在個人以及群體中尋求一個屬於自己正確
的方向去做.
就如同劇中人物所說的:Sam 的媽媽跟我媽媽所說的是一樣的, 我一直以為他們是野
蠻人, 但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 不管處在何處, 對生命的態度做正確的選擇永遠是一
件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