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花時間來寫一點老片子老明星,
還有好萊塢黃金時期或法國新浪潮的電影,
但不知道討論這種老掉牙的電影有沒有觀眾市場。XD
先從這部萬花嬉春開始,
這是很久以前的舊文重新整理,
文長,懶得看就直接退出或按End吧。XD
對歌舞片情有獨鍾,可能是自己喜歡音樂的關係。
現在很多的觀眾都不太能接受歌舞片,
覺得戲演得好好的,幹甚麼突然又唱又跳起來。
但歌舞片的敘事和表現風格本就不可能寫實,
其實歌舞片拍攝的難度可不下於一般劇情片,
場面的調度,剪接,編舞,燈光色彩的運用等形式表現,
都是它可觀之處。
在電影的歷史上,有聲電影的出現,
為歌舞片提供了一個極有利的發展時機。
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就是由華納兄弟公司發行音樂片的「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1927)。
其次,就是片廠制度的興盛,
由於歌舞片的製作需要極細的分工,與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早期好萊塢片廠制度最輝煌的時代,
剛好提供了這樣的環境,當時大部分歌舞片都是在攝影棚搭內景拍攝,
片廠直接設置音樂部門,專人製作電影音樂,
還有專門的交響樂團及合唱團,甚至是舞蹈團,
而當時的明星們都必須與大片廠簽約,
片廠會請專人對他們做歌舞訓練。
米高梅及雷電華都是以這種方式量產歌舞片聞名,
使得歌舞片成為當時主流的類型電影之一。
在社會環境方面,美國剛好經歷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人們湧進電影院觀看華麗快樂、象徵著烏托邦的歌舞片,
藉以平復日常生活中的不如意。
種種因素混雜,讓歌舞片從三十年代開始風行。
三十年代末期,是屬於雷電華和佛雷亞斯坦(Fred Astaire),
他的風格優雅細膩,配上最佳拍檔金姐羅潔絲(Ginger Rogers),
對早年的好萊塢歌舞片觀眾來說,
就像是我們爸媽認為秦漢就該配林青霞一樣。
在四十年代中期之後,歌舞片變成米高梅的天下,
金凱利(Gene Kelly)也在這時崛起,
相較於佛雷亞斯坦一向的高貴瀟灑,
曾經是體操運動員的金凱利,風格更加動感而平民化。
寫到這裡終於要進入主題(很多人可能已經直接按End XD),
就是被譽為史上最佳歌舞片的「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1952)。
由金凱利、唐納歐康諾(Donald O'Connor)、
與黛比雷諾(Debbie Reynolds)主演,
導演是金凱利與史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部後設電影,
也就是用電影來討論電影的電影,
主要劇情在敘述1927年的好萊塢,
電影從默片轉型到有聲片時代,
默片明星面臨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