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是朋友的魔術師朋友軋上一腳,所以找我一起去觀禮,
而我對這種小成本製作的電影一向格外感興趣,
加上單車環島這個主題也頗吸引我,於是買了戲票。
嚴格說來,這是仿紀錄片的劇情片;
不能說很細緻,但很有味道。
若要用一個詞兒來說這部片,我會說:百態,臺灣百態。
說「風情」與「人情」都太純粹樂觀,而且也不盡然表達了電影的意圖,
我想,這部電影想講的,比單純地呈現還多一點兒。
從演員演技說起,無論好壞或角色設定與表演方式,
我看見的是演員在戲中所呈現的戲劇效果,
愈是老牌的演員或藝人,反而令人意外地不自然,
無論是許效舜、楊麗音、鄧安寧或張惠春,
不是演技誇張就是顯然在表演,不是那麼自然;
也許熟面孔在戲劇中注定要吃這份虧吧,
尤其是仿紀錄片,甚至穿插紀錄片手法時。
但主角的演技相當自然,令人心折。
再論取景,顯然,除了主角的家,高雄市以外,
避過了所有的大都會區,從台北市、台中市到新竹等等;
也許是反映了主角的性格與電影基調,這趟路線與人際互動都還算單純。
再者,繞著這個海島,也就一直有海景可看,
多山又多海的臺灣島,尤其在東海岸,景色之開闊也是一種說服意圖吧,
要讓觀眾看見臺灣的清爽開闊,看見美好的自然條件,
提醒都市化後進戲院的觀眾,這個島一直有這樣壯美宏闊的一面。
取景之外的取材,以個別場景與事件來看,
能夠很真誠地反映導演的意圖,至少,想從各個角度切入臺灣文化。
從日據到宗教,傳統家庭與建築、現代小家庭與工廠歐巴桑和運將,
稍微反社會的青年與中堅的竹科工程師,
以至於家鄉的地理條件與臺灣相去甚遠的外籍人士,
這一段一段的呈現都同時是映襯,所以回顧起來格外有味。
拍攝手法和取鏡是敝人相當不熟悉的部分,也許不該評論太多:p
但人物特質慢慢帶出的步調設定相當好,
日記的註腳也常常令人莞爾。
至於取鏡,我只想問,全用第一人稱的拍攝法不知道會不會更有趣一點兒?
最後,電影中理當會被最多人討論的那句話: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再做了。」
因為早已是我的座右銘,故沒有衝擊或震撼,只是會心微笑而已。
不過電影的確激發了我今夏單車環島的興趣,本來正盤算要登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