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vcr.org.tw/pastepaper/media46.htm
文 ◎ 劉現成/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講師
超級夢工廠: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優勢
無所不在的好萊塢
周星馳所製作的影片《功夫》,成為2004年底全球華語世界的影壇盛事。在課堂
上,我總會問同學:「《功夫》是哪裡的電影?」由於這是周星馳所製作的影片,承繼了
周星馳從《少林足球》之前電影的製作模式,所以大部分的同學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是
香港電影,當然也有些同學會說這是華語電影,因為這是香港人結合了外國資金在中國大
陸所製作,並發行於全球的影片。不過,這些答案僅答對了一部分。
那麼《功夫》到底是哪裡的電影呢?也許僅有少數的人會意識到這是部美國好萊
塢的電影,我們從電影一開始出現的出品公司片頭,便可以知道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出品公
司之一,即是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哥倫比亞挹注了近1500萬美元(約台幣4億6500萬
元)取得了這部影片的全球發行映演等相關權利。當然,更少人會注意到這是一部「日本
電影」,因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背後的持有者是日本的新力集團(SONY,另有一譯為索尼
),《功夫》在全球電影市場的收益,成為日本新力集團在2004年度財務報表上極為亮麗
的成績單。
因此,如果從電影商業運作的模式來看,《功夫》絕不是依循著香港電影傳統的
發行型態。香港電影雖然在亞洲地區擁有綿密的發行管道,但是迄今仍未建立起足具規模
的全球電影發行網絡。我們來看看《功夫》的發行映演運作規模,這部片在香港53家戲院
上映;在台灣使用了120多個拷貝,全台62家戲院上映,宣傳費約2000萬台幣;2005年4月
在美國超過2000家戲院上映,宣傳費用達1200萬美元。以資金和預算規模來看,傳統的香
港電影絕無這樣的商業操作規模,這完完全全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商業運作模式。
好萊塢的龐大電影工業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美國電影工業如何重新包裝香港的明星,進而將其推向全球市
場。接下來,我們再來比較一下,在台灣電影市場上,美國電影與台灣電影相當懸殊的競
爭狀態,文前提到《功夫》在台灣動用的宣傳費約2000萬台幣,這是一般美國鉅片在台灣
宣傳的預算規模。
以2004年美國電影在台灣的廣告費用為例,《凡赫辛》、《特洛伊:木馬屠城》
、《亞瑟王》約為2000萬台幣左右,《明天過後》、《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史瑞克2》、《蜘蛛人2》等影片大多超過2200萬台幣以上。再回過頭來看看台灣本地影片
的慘澹狀態,在2004年台灣的影片中《十七歲的天空》在票房有不錯的成績,以300萬元
拍攝製作,如再加上後製與宣傳行銷總計花了400多萬。而在2004年金馬獎榮獲二個獎項
的《艷光四射歌舞團》耗資了600多萬之後,宣傳推廣已後繼無力。
我們再以李安的電影製片經費為例,1992年以1350萬台幣拍攝台灣的電影《推手
》,2003年則以1億6500萬美元(約台幣40億元以上)的預算拍攝美國好萊塢的鉅片《綠
巨人》,兩者之間的落差何止四百倍。因此,美國的電影從製作的預算規模相對於台灣拮
据的製片資金來說,已是相當令人咋舌,況且以這樣巨額的投資,美國電影的聲光效果與
感官娛樂已達極致的境界,到台灣的戲院上映之際,還得耗費鉅資來推廣宣傳,這叫小成
本小製作的台灣電影,如何跟美國電影相互競爭,無異是以卵擊石。
影音娛樂的王國
在商業運作上,美國電影的優勢在哪裡?在好萊塢電影製片圈中,流傳著這樣的
製片信條:即是在好萊塢拍攝的十部影片中,其中有六部會賠錢,一部打平,一部小賺,
一部大賺,最後一部是賺翻天,這部賺翻天的電影可以將賠的六部電影全部賺回來。由此
可知,電影產業作為一種創意娛樂事業,是具有高度風險性與投機性質的行業。從電影企
業的經營知識累積來看,如果一年才有三部在市場上成功的經驗,那麼這些好萊塢的電影
公司,自從1920年代創立以來,即以累積了八十餘年成功的電影商業運作經驗,試問全球
有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電影工業,能夠在電影商業上累積如此豐厚的營運經驗。此外,好
萊塢影業所累積下的媒體經營經驗,最後其影響力更延伸到相關的媒體產業,當下我們所
熟知的美國傳播集團,如時代華納集團、迪士尼與福斯(FOX)集團等等,這些集團的營
業範疇皆橫跨各項媒體產業,且在全球都有相關事業與經營觸角,這些傳播集團大都以電
影事業為產業的核心資源。
這種由歷史發展所累積的競爭優勢,除了電影及跨媒體的商業運作專業知識之外
,更重要的是,通過八十餘年攝製所累積的電影片庫,成為跨媒體發展的堅實基礎。好萊
塢的電影片庫不僅影響著多頻道電視產業的發展,更左右了音像事業的發展與方向。在音
像事業發展上最為突出的事例,即是家用錄影帶VHS與Beta的格式之爭。1970年代新力集
團在美國首先推出的Betamax家用錄放影機,後來美國RCA推出由松下電氣所製造的VHS系
統錄影機,兩種錄影機系統在美國電器市場中競爭激烈,後來VHS系統製造商與好萊塢電
影公司結盟,好萊塢的影片大量地出現在VHS系統,在軟體匱乏的劣勢下,最後新力集團
的錄影系統敗走市場。
在嶄新的數位音像事業中,好萊塢電影片庫與軟體實力的優勢更加彰顯。新一代
影音光碟(DVD)目前已有兩大陣營加入標準制定之爭,分別有新力為首的藍碟(
Blue-ray)系統和東芝(TOSHIBA)為首高畫質(HD-DVD)系統。這新一代的影音光碟系
統不僅攸關電器製造商、電腦業與電玩業未來的硬體規格,而最後對於系統標準制定最具
有關鍵影響力的,卻是好萊塢的影視產業,因為,新一代影音光碟系統,不管是播放器,
還是光碟,最後仍舊取決於播放光碟裡的軟體內容,而好萊塢電影公司的片庫與影音內容
,在質量上依然是最具市場領導優勢的來源。
從歷史發展與長年商業運作所累積的專業知識,從軟體的質量與媒體科技的採納
運用,好萊塢電影業創造了全球無人匹敵的影音娛樂王國,這樣的優勢同時為它帶來磁吸
作用與產業群聚效應。好萊塢影業龐大的產業動能,吸引了來自全球電影工業的人才、創
意與題材,能為其所用,例如近年來,招納了來自華人地區的人才,如李安、吳宇森、徐
克與成龍,華人的創意或題材,如《花木蘭》或《功夫》等。同時,好萊塢的電影工業亦
吸引來自全球最頂尖的視覺藝術業者為其服務,以最專業的電影製作陣容與最尖端的視覺
效果技術,來為其打造極視聽之娛的影音娛樂王國。
好萊塢電影在台灣
好萊塢電影業是美國相當重要的出口產業,美國是世界的超級強國,當然好萊塢
電影業可以在全球暢行無阻,絕對不能忽視其背後作為靠山的美國政府,在國際社會上的
影響力,特別是像台灣,和美國具有高度的依存關係,美國電影業在台灣擁有極大的特權
與尊崇地位。過去台灣電影相關法令中,規定外國電影進口的比例須逐年下降,但是經過
數十載,美國電影在台灣電影市場上依舊居高不下,其背後不難看出有美國政府的影響力
在運作著。此外,為了維護美國電影在台灣的商業利益,這讓台灣在建立音像市場與多頻
道電視的產業秩序上,在制定與執行智慧財產權的公權力,處處皆可見美國政府背後運作
的痕跡。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財政部為了國人接觸外國多元文化,以及鼓勵業者進口國
外電影意願,曾於1979年規定:「營利事業進口國外電影片,經約定不得重製,僅供一定
期限放映者,其所支付費用,尚不屬權利金性質,國外營利事業取得該款項,免予課徵所
得稅。」這個規定除了電影業比照辦理之後,已被業者擴大適用,涵蓋電視台向外國租用
影片的報酬,外國片商也要求比照適用這項規定。在這個規定下,外國影視節目,特別是
在台灣擁有極高市場佔有率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業者來說,在國家營利事業所得稅法上享有
得天獨厚的優惠,這道行政命令保障了包括美商八大片商在內的外國影片,享有超過25年
的免稅優惠。美國電影商來台灣販售影片,在兩方政府的默契下即已獲得相當的禮遇,而
今又可以不用繳交稅賦,如此的行徑與奸商盜匪何異之有?而台灣政府有關財政與電影主
管當局,顢頇昏庸,踐踏賦稅的公平原則,犧牲本地影視文化,恣意放任讓台灣成為美國
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租界地。
以上我們從商業運作、歷史發展、片庫數量、科技優勢與國家政治實力,進一步
討論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如何運用這些優勢所向披靡地席捲全球的電影市場。好萊塢對
台灣的衝擊與影響到底有多大呢?現在我們看到台灣電影戲院裡面充斥著好萊塢的電影,
在票房紀錄上大約有百分九十左右集中於外國電影,當然,在台灣,這些外國電影絕大部
分是美國好萊塢的影片。台灣一年戲院產值約有六十億台幣,其中美國電影半佔有五十億
以上。此外,再看看影音光碟的音像市場、多頻道電視服務及未來隨選視訊(VOD)服務
,一樣是這些美國電影的軟體內容天下。不過,以上這些影響與衝擊都是有形的,都是看
得到的。台灣長期以來,浸淫於美國好萊塢影視文化之下,對於我們文化的發展與價值,
卻有著更為深沉,更為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我想從我的親身的經歷來加以說明。
有一次我無意間聽到我太太,跟我那剛滿四歲、瘋狂迷戀《超人特攻隊》的兒子
之間的對話:
兒子對媽媽說:媽媽,你不好!
媽媽問道:為什麼?媽媽不愛你嗎?
兒子答道:不是,你沒有像彈力女超人的超能力,也沒有長長的手腳來保護我們啊!
這雖然是一段童言童語,可是在一旁的我,聽到這段對話,卻是猛然驚覺。曾幾
何時,我兒子對母親這樣的角色,在無形之中,已經逐漸接收來自美國動畫影片的灌輸與
洗禮。當然,從長期角度來看,影響的層面與程度絕對不僅僅止於母親或父親這樣的角色
而已。在台灣,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中,我們到底接收了多少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內容?
好萊塢電影的文化殖民
從兒童所觀賞的美國卡通與動畫內容,已在灌輸兒童有關美國人的家庭觀念與性
別意識、好人與壞人的善惡價值觀;青少年從美國的影視節目中習得了愛情的觀念、人格
成長與自我認同的方式,以及流行時尚的品味;成年人從美國影視節目中體認到民主、國
際觀與人情世故。因此,我們不僅是在觀看這些美國的影視內容,特別是長期浸淫於這樣
的內容下,我們將會逐漸內化了由這些影視內容所負載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屆時你認
為你是美國人,還是台灣人,其實答案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因為你已是將美國文化價值體
系與意識形態深深內化的台灣人。
最後,看到了美國電影製作出《花木蘭》這樣的電影,有了特別的感慨,以後到
底誰在述說我們的故事。如果長此以往,恐怕有一天,我們的下一代,他們所認識或傳頌
的花木蘭的故事,不是過去我們從木蘭詩裡所熟知的花木蘭傳奇,而是經由迪士尼,這個
西方美國電影製片者的觀點所「再現」出來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經由一個西方的說故事工
廠,想像一個東方女子因代父從軍而衍生的綺麗的愛情故事,最後我們文化的解釋權力落
入了美國電影的說故事機制中,所說的已不是華人文化傳統的木蘭從軍,而是利用東方花
木蘭傳奇的軀殼,藉以宣揚美國的文化價值體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