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影中唯一有正面出現的海報,便是羅塞里尼的義大利之旅(Viaggio in Italia, 1954)
,侯麥當時也在電影筆記上寫了一篇名為《奇蹟之地》的影評盛讚本片。羅塞里尼這部
電影從新現實主義的路線昇華成屬於他自己天主教人道精神的體現,男女主角最後在感
情危機後,奇蹟似地復合。相較於輕蔑,諷刺意味濃厚。而這張海報出現的場景也跟義
大利之旅最後的場景可以兩相對照。
2.庫斯杜力卡的驚世之作:你還記得桃莉貝爾嗎?(Do You Remember Dolly Bell, 1981)
其中用了高達安排在舞台上所唱的「兩萬四千個吻」作為主題曲,可說是對高達的一次
致敬。
3.「Silencio」,作為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 2001)跟輕蔑的結尾,已然說明了
電影作為人類夢境的根本問題。
4.一開始男主角口白所說的名言:「電影作為我們凝視世界的替代品(而這個世界符合我
們的慾求)。」這是巴贊在電影筆記上所發表的,同時,高達在這部電影中不斷的挑戰
這個概念(像是開頭打在Bardot身上的紅、藍濾鏡)。Laura Mulvey的論文似乎可以提
供我們一些解答。
5.構圖上,許多人都提出了安東尼奧尼描寫人類情感疏離的三部曲(L'avventura、La
Notte、L'eclisse)對於高達的影響,以長鏡頭、寬螢幕加上以幾何圖形為基礎的構
圖描寫的是一種溝通困難的情況,加上導演自身與Anna Karina的情感困境可做為本片
的次文本。情感上的,也是語言上的。
6.史詩奧德賽跟片中編劇夫妻的古今對照,等待與不願前往,片中編劇三番兩次將自己
的妻子「賣」給製片,導致妻子對他的強烈輕蔑(Le Mepris),相較於奧德賽最終
的回歸,觀眾看到的是妻子跟製片的死亡。
7.我一直對於新浪潮中的女性描寫感到很有興趣,楚浮曾說他們拍的電影是年輕人的電
影(還補了一句,不然你要讓一個二十歲的人學德萊葉怎麼拍片嗎?)。這些電影中
的女性形象總是帶著神秘感、不可捉摸而又任性可愛。(夏日之戀、斷了氣...etc)
Brigitte Bardot的性感女星形象似乎也染上了這樣的氣質。
8.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在五、六零年代才開始為歐陸所知,而他所提出的Gestus
這樣的概念也可放入這部片的思考模式。Camille對於Paul的Gestus意義的誤讀(這裡
將Paul的同意當做無不良企圖的),也能看出高達對史詩劇場(Epic Theatre)技法
的熟練使用。
(也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