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看這部片,自己也是很掙扎。
一、 不懂棒球,不了職棒
二、 不懂男生,畢竟高中三年都過著女生班的生活
三、 不熟悉的年代,陌生的張雨生(自己是七年八班的學生)
但我驚喜於,林書宇導演,用了全天下都懂的青春符號,在描述青春,在顯示掙扎。而我
也逐漸明白,不一定相同生活經驗的青春生活,原來有相同的感情,相同的感同身受。
那是跨越於性別與年齡的,至少我是那樣覺得。
有些人看著已逝的青春嘆息
有些人還不懂,為何青春讓人流連忘返
有些人決定拋棄青春去追尋更好的未來
但,我們都曾經在青春裡掙扎,甚至是不轉彎
不管橫衝直撞的結果會不會頭破血流
有猶疑、掙扎、衝動、退卻………集合成青春階段必經的考驗。
熟悉的廣播聲,印入眼簾的就是刻板印象中的「壞學生」榜樣。抽煙、翹課、亂把妹、將
教官室像走廚房般的頻繁,那個以往有點排斥去接觸的圈子,隨著電影情節慢慢局部拉大
,我卻驚訝的發現,刻板只是源自於不了解。原來似曾相識的,依然是那些猜忌、義氣、
逃避…..以及那種瘋狂。
看完九降風,留在心中的餘韻真的太深,好像每個橋段都是那樣的逼真,好像自己也是學
校中的一份子。雖不懂棒球,但看到搖旗吶喊的加油樣子,就好像女生也會圍著自己心儀
的偶像尖叫聲四起;男生們或頂樓或榕樹下的群聚空間,就好像女生的「秘密基地」,空
間不同卻意義相同。看似不盡相同的元素,細想卻有那份異曲同工。
舉個印象深刻的橋段例子,也就是那份群眾情感備受考驗的一段戲-阿彥和小湯的爭執。
好像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微妙情感,明明最好的朋友應該最了解自己,卻又不會看時機的
開玩笑,又被誤會是自己反應過激開不起玩笑,這時候是要嘲笑自己的可悲?抑或是交友
不慎?
我們都還不會學習看人家臉色,因為只是表達,如果不小心傷害了,只能追究我們的幼稚
與不懂臉色、不懂時機。──青春的扉頁,是如此。
而後阿湯中午吃著便當那段,也是段極寫實卻又會心一笑的橋段。
離開了習慣的團體,望了望教室,似乎才看見班上的一切:幾個人圍在一起吃便當、或是
到了午餐時間依然打鬧的同學。
總是忽略了團體旁的世界,當脫離了團體,被放大的孤獨感,依然要掙扎最後一絲的嘆息
,去找尋與自己相似的經歷。
所以該笑小湯眼界的狹小?還是該笑過分依賴團體的小湯?
好像我們也曾經過那段歲月,身邊有最熟悉的團體、最熟悉的人,哪一天可能獲吵架或請
假,才會開始注意到以往沒注意到的世界,原來班上可以那麼大,原來孤獨感可以那麼深
。
本片角色設定在高中階段,看著以小湯為主的主觀鏡頭去環視這樣的班級,不禁想起國小
、國中全班維持一定熟度的狀態,到了高中分成一群一群的最熟悉的陌生,最後大學最陌
生的熟悉,然後這時才領悟到,原來我們正悄悄的離開青春而不自知….。
這是兩場讓我印象很深的戲,那樣的寫實,那樣的曾經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旁觀。只
是簡單,卻很觸及人心。原來每個人都是怕孤獨的,只是年輕的我們,總是用毫不在乎帶
過,或只能尷尬的假裝若無其事。然後回過頭,還是希望那團能陪在自己身邊的朋友們,
真好!
當然還有最後畢業典禮那場戲,配合上「藍色蝴蝶」的畢業歌聲,幾個簡單的鏡頭:有人
強忍淚水、有人抱頭痛哭、有人相擁而泣。伴隨著歌聲傾洩,緩緩唱出:「我又回到學校
樹越來越高 蟬依然很吵 我忘記了誰」,道出一種即使每個人都明白,畢業之後還是
會相聚會再回到這個熟悉的地方,但還是會有微妙的差別,尤其是那份心境的改變,是經
過了就再也回不去的時代….。
最後上著字幕,張雨生的「我期待」響起,看著散場人離去,而自己和看片的朋友,一起
感受九降風最後一絲的感動。隨著張雨生的歌聲一起「期待」。
我總以為,真正留到最後的人才算真正看完了九降風。
也許有人即將告別、告別一段時日、告別不久的青春,但都有一份「期待」存在。
老實說看完九降風是很感嘆的。感嘆那段沒能好好放肆瘋狂就獻給教育體制的高中時期,
但是還是必須抱著繼續走下去的信念,繼續去期待,即使有種回不去的期待,但還是可以
展望未來的心態。
很久很久很久沒有看國片這樣的感動與激動了。除了九位主人翁個人特色鮮明之外,也很
喜歡紀錄了那時代的台灣,也許多年之後回頭看,就如經歷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那
時代的人看這部片一樣,生命中有一段被紀錄下的日子,以電影譜詞,以生命譜曲。
然後讓張雨生的歌聲,讓認識與不認識他的人一同感受這樣的歌聲魅力,感謝導演的堅持
,散場後餘韻不斷的歌聲,卻讓我對陌生的張雨生,有了想深入了解他的衝動。
最後,回想起這部片的掙扎,想著那些值得玩味的地方。
應該是一些不認同的作風,隨著片子的進展,不知道該如何不認同,因為換作是自己,一
樣百般掙扎。
於是我們檢討關於自私、關於義氣、關於專情。
這是青春,行為時好時壞的過渡期
這是青春,會想懷念或不想再去懷念的一段時期
這是青春,不能回頭的一段時期
九降風,我們都曾經掙扎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