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放映週報 http://www.funscreen.com.tw/fans.asp?F_No=527&period=176
【電影觀點】《囧男孩》:在成人和少年世界的邊際穿梭來去
文 / kuan
《囧男孩》:在成人和少年世界的邊際穿梭來去─純真的惡戲,帶我去夢想的異次元
以前讀的小學,有兩個對我來說極為神祕的地方。
其一是隱藏在一樓邊側教室通往地平面的水泥階梯下方,一個通常用來停放教職員機車的靜態公共空間。平凡無奇的建築縫隙。但我總想像,那仿若密道的短小空間裡,舖有一條隱形的軌道,用以行駛某種極其特別的快車;單人座,頭手可伸出窗外,沒有車頂,速度變化自如。往往掩藏在刺眼的白日底下,循著石階下方幽暗的陰影,可以發現飛奔而過的一列車廂。這樣的想像在我的記憶裡,以一種既模糊又深具速度感的輪廓出現。迎面時強風拂上的瞬間,列車經過時的劇烈震顫,座艙裡頭的幾截身影,消失在光影盡頭的黑點。
另一個,則是某棟大樓的地下室。那是一個如室內小型駕駛訓練場的空間,地面畫著斑馬線人行道之類的交通標線,沿路立有各式交通號誌和功能各異的指示圖像。最特別的是,路面還真的停了幾輛玩具小汽車。也許是這幾輛小車,賦予了當時仍年幼的我「馬路」這類概念的真實感(輔以那時牆上常見的標語「馬路如虎口,行人當心走」),整個場景也因此有別於成人眼中一種僅止於對真實交通的稚氣粗糙的功能摹擬。甚至,比真實的情境更生動,更魔幻。因為在我的想像中,那近乎一整個完整運行的小世界,從路線的起點出發,必須經過重重的考驗,發揮足夠的耐心,才
能順利抵達預定的目標。常常,一天的時光就在幾個轉彎和行進中間,悄悄溜去了。
不曾放棄開啟,屬於自己的秘密旅行。雖然,直到小學畢業,我始終沒有真正坐上那一些模型小車,聽到它們引擎發動的聲音,也不記得,那些栩栩如真的號誌燈泡,是否曾照耀甚麼。
這樣充滿神祕氣息,獨自,無聲的記憶,偶爾在後來的生活之中,還會以某些殘光餘影的形式閃過。相對於現實生活所清楚顯現的真切調性,這些神秘的記憶和感知,卻總是環繞以昏暗的背景。而時間軸,也往往以輕悄的節奏變形,時快時緩於平常,此皆說明了想像之境與現實時空穿梭交錯後的生成。
學校裡的這兩個空間,各自獨立,分處地面和地下,絕不同時發功。僅有的連結是工整延伸在一樓地面的成排氣窗。電影中一、二號配合演出,由「火星人」展示友好,不斷吐出硬幣的場景,與記憶中那成排的氣窗非常相似,我因此在第一次看到這段的時候,就會心地笑了(沒想到這兩個捉弄同學的小鬼,也找到了與我記憶中類似的地方)。慣常是雜物廢置,永遠不知道藏了多少奇怪東西在裡頭,滿布灰塵的儲藏空間,即使課堂時外頭是煦煦白天,看進去仍然灰濛一片,難免予人奇異的想像與附會。
而囧男孩的心靈魔法,還不只於此。
電影中通往異次元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同時轉開十支電扇,一個是從樂園的滑水道反覆滑下一百次。前者簡單許多,而且配合絕佳演技,從深情凝視到牽起小手,能使戀情一觸即發,雖然功課是告別,但寫來全無怨言,溫馨的時光仿彿靜止。電影前半段,大致體現這樣的氣氛。媽媽從夏威夷送來卡達天王,橋下的塗鴉色彩鮮豔,真愛之吻和愛的小手不會由愛生恨,惱怒和成人也隨著魔笛聲音轉頭不見,嘴巴吐出褲子沾濕的屎言尿語不臭不髒了,而恐怖的貞子也不貞子了(還變成天使女神!送來真心的微笑)。
囧男孩的純真惡戲,教好夢成真,潮熱惱人的現實從眼前消失。我同時想起的是潘志遠《指間的重量》和林書宇《九降風》。不知所事的中輟男孩大雨,藉由古老的偷盜技藝投身阿立和老廖的扒手世界,墮落的暗影和溫煦的人情是生活的兩面,男孩在義無反顧(阿美對大雨說:「證明給我看阿!」)和畏懼退縮之間,思索實驗,體會掙扎。另一群更年長了些,也更理所當行的男孩們,在大樹下,棒球場,泳池,學長家和學校樓頂,虛浮而集體地度過棒球電動和情欲勃發的青春,像一曲即興作曲的樂章,在畢業前夕,寫下分號。看著電影螢幕,我像被突然提醒了甚麼,生活原
來,平靜的水面,也會輕易被打碎。
還有,也許陳芯宜《流浪神狗人》、張作驥《美麗時光》和湯湘竹《海有多深》。永遠吃不飽的膽小遊魂仙仔,不住地蒐集平安符,不知到底有甚麼可供安慰(而看著張洋洋詭譎的笑容,也馬上在腦海裡閃過在《指》片中他拿著各式偷來的皮夾,第一次在廁所裡被阿立逼問抓包的情景。是孤獨多些,還是恐懼多些)。那麼,一心想作魔術師的射牌阿傑和泊車少爺小偉,最後縱身一躍,潛泳在溝渠幻化成的無聲海洋,這戲法是否就鈍了些,以致靜謐的美麗時光來得太遲……不良於行的席‧馬目諾,從台灣返回故鄉,潛入蘭嶼的深海裡抓魚,自在遨遊,像是脫離了陸上世界的現
實包袱和一切不順遂,另一種美麗從眼前開展。
至於囧男孩的第二個方法?當然,要等到片末才會真正揭曉。這其中的差異,也很有意思。相較於第一種方法的熱鬧無比:十扇齊吹,棉絮狂飛(連拖著電扇和電線進場時的氣勢,也是一路狂奔,概可媲美魔法掃帚升空時的巫氣奔騰),要完美施行第二種方法卻困難重重近乎不可能,種種磨難的遭遇與代價,便構成了電影後半段的故事。
電影的轉折,先是久違的叔叔帶來妹妹,爾後是玩具店老闆搬來卡達天王當鎮店之寶。這兩個伏筆,一路艱辛地指向二號最後獨自完成的旅程,以及在影像上穿梭時空後和一號的久別重逢。
十幾年後,相同的密碼再次轉開了兩人曾經的純真與惡戲。而最後那段旅程,大概很容易可以讓人與《九降風》裡的小湯,缺席現實中的畢業典禮,坐車南下屏東球場的一幕相連結。同樣的堅持,同樣有意外的發現(拋錨下車後抬頭發現夢想中的水上樂園/走進內野一轉頭發現偶像廖敏雄)。我們無法預設,小湯在之後的人生,還會以甚麼形式與曾經的「兄弟」們重逢或者自此不見,但於他自己而言,那畢竟是必須完成的一次告別。至此,則再次提醒了我,如果二號長成了小湯,卡達天王和棒球王子廖敏雄重疊成了一個影像……其實生命像是一條長軌一款遊戲一系列的故事
,事物和人們不斷進階前行,也可能跳關,但類似的風景和困惑並不消失。宛如廢墟的地表底下,不安份的暗湧永遠在生成,匯流,等待著堅硬的地層在何時破碎裂解。
再談回通向異次元的第二種方法之前的轉折吧。一號,二號和妹妹的身家背景,當然可以視作電影中對現實台灣家庭的重要諷喻。加上電影演到一號發生事情後,記者的採訪和報導樣態(慣常是認真爭搶畫面,卻不願認真作足功課),裡面有許多台灣人的人性以及台灣社會的媒體之惡可供討論,但我也覺得,只談這些有點無趣。我更想提的是眾人驚覺妹妹不見後那一段時光,親人的焦急,交相指責和彼此猜疑,對照以兩個男孩的行動。
這事件彷彿是男孩對成人世界的一次總結和報復,當成人的眼光瞬間全部聚焦在妹妹走失這件事上,二號反而落得輕鬆自在,在街巷間遊走,享受著只有自己和夥伴知道的秘密。但能有這樣的姿態,前提是對於這番戲法的絕對把握,自信能將遊戲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不致失控。而一號,則更享受著「戲中戲」,陪著二號找他「真的走失了」的妹妹,把戲法的最後一著,穩當地握在手裡。
回頭看阿嬤的歇斯底里和求神問卜,一邊怪罪著二號沒看好妹妹,一邊又替二號駁斥叔叔那番更加無理的責打。這何嘗不是現今台灣社會的某種貼切的寫照,全面地歸罪他人,不輕易自省,徒剩無解的困境本身。無法超脫抽離受害的認知和情緒,換個理性的角度,想像,進而理解事件的不同可能。也難怪上帝要對我們發笑了。(唔,好像不是這樣解釋。)
我後來想,李康生電影《不見》中,片頭那個弄丟了孫子的阿嬤(陸弈靜飾),不停地在永和公園四處奔走旋繞,後來甚至跳上路邊騎士的機車要人載他逡巡街巷,到處無依地查找;和本片的阿嬤處境相似又相異,他們心裡頭想的會有甚麼不同?對突然失落了兒子所交託的照顧,那種驚恐和無望,會是甚麼感覺?他會回頭想為甚麼兒子生了卻無法自己養育,而自己的人生中好幾十年一再地負起養育的責任,這樣的疑問嗎。
但,這可以拍成另一部片了。楊雅?在這裡還是給了我們一個正面的小結,妹妹靜靜地躺在一個不是他爸爸的男人身旁,空間也許破舊,過程也許奇異,但那一瞬間的陪伴卻很圓滿。(而相反的版本,可以是鄭文堂《夏天的尾巴》裡,一對年幼的兄妹,被酗酒的落魄父親(溫昇毫飾)帶
著開瓦斯尋死的情景)
但這遊戲後來如何呢?沒想到自己落到被作弄下場的二號,以及大概也沒承認的一號。這樣含糊隱約的情緒,若延伸用來說明之後兩人因為轉蛋的獎品要換錢買票,還是等卡達天王而起的意見不合,算不算過度解釋?二號對一號的異次元之說,其實是似懂非懂,也未必有強烈興趣的,但卡達天王卻始終是結結實實地吸引著他的心思。令人震撼的是,那些「一起存的錢」和「一人一半」的概念,因為玩具店老闆的私心作梗,食言背信,竟好像在一夜之間就被瞬間粉碎了。我想到的是,那是兩人用回收寶特瓶和付出苦力(幫婆婆媽媽們搥背按摩)換來的代價,當然最後也就必須
換取眼前最重要的寶物。一號心中的夢想,始終沒變過,源自那張舊門票和爸爸告訴他的故事。但二號卻發現,除了水上樂園,自己竟也有機會拿到卡達天王,他能不猶豫遲疑,不坐這望那兒嗎。關鍵是,他們僅有的少少的錢,像是全有全無律一般,只提供完成一個夢想的額度。在沒有其他解決辦法之下,一號做了他的決定(他想不到其他選擇)。
我想要。帶我走。我沒有辦法。我真的沒有。
鴻鴻的《穿牆人》,高中生小鐵拿著撿來的穿牆石,意外發現了「他方」的存在,也擁有了在虛擬和現實中冒險的能力,但他要找的愛情,在世界盡頭,二十年之後他又遇見了諾諾,他們的愛情,還有沒有辦法。
陳芯宜的《我叫阿銘啦》,寫出百萬作品的少年仔,在街頭流浪,他心裡的那些故事化成背上一顆顆的氣球。想好好寫出那些故事,召喚出那些人,還有沒有辦法。
林靖傑《最遙遠的距離》,醫師阿才走在東部的海岸公路,帶著潛望鏡,一步一步在陸上潛游。心底在城市中遺失的甚麼,還有沒有辦法原封不動地找回。
我很喜歡二號在水箱裡的那一段帶著潛水鏡游水「浮潛」的想像,呈現出一種隨興的趣味,好像沉入水裡的那瞬間,他也懂得了和一號一樣享受著異次元的夢,他也可以藉由真正的練習(而不只是空幻的信念),進入異次元的世界。就像我喜歡影片中穿插的卡達天王的動畫部分,不旦投射了當時的人物心境,若單獨看畫面,也簡潔地感受到異次元的奇幻想像。這讓我想到《蠟筆小新》的導演湯淺政明,他那部沒在台灣發行的動畫大片《心靈遊戲》(Mind
Game,2004)(打敗了《霍爾的移動城堡》,贏得2005年日本動畫大賞)。漫畫家男主角「西」在燒烤店與舊情人重逢,但美妙的回憶還來不及發酵,下一刻即遭遇不測,他肛門中槍,子彈貫穿腦部而死於非命。在異次元中他遇見奇怪的上帝,反覆地倒帶重播他的末段人生,逃離異次元回到人世後又被鯨魚吞沒,在新人生中,才漸漸領悟了身為一個人的意義。
《囧男孩》不是成人童話,終究沒有將異次元世界,以如此誇張荒謬又突梯的方式出格演出,影片也無法告訴我們異次元的真實模樣,只是讓男孩沿著滑水道滑行,水花不斷濺起,一路繞向終點,最後掉落水中,向現實的世界揮手再見,繞著繞著,也滑進了十幾年後的人生。但這樣的追求與生活的出口,卻不斷提醒了我(如前幾段所說),在生命這款大型遊戲中,人事物看似不停向前,但宛如廢墟的地底,永遠有不安的暗湧可能向上穿梭,成人和兒童的領域、永恆結界,隨時等待被打破,被穿越。也許那時,才會噴射出某種名為「自由」和「追求」的質素;而我們,也才肯
學習稍微放下自己的框架,去理解,去聽人說話,以及最重要的,承擔每一次勇敢的冒險吧。
這是《囧男孩》,以他的純真與惡戲,帶我一去再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