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歷史的理解,並非僅只是對實際證據的掌握,更多依賴於我們如何重組
歷史素材,安排一套敘事進行詮釋,賦予意義與連結,也因此在這意義上歷史常
被認為是「建構的」(constructive),但這並未表示為「虛構幻象」(illusion)
,而僅僅只意味著理解在歷史的過程,永遠必須透過人為社會因素才得以可能,
隨著時代遞進,人們理解和記憶的歷史方式也不斷地重新被詮釋,促成新的理解
與記憶,無論是新的因果關係、素材選擇或敘事安排皆然。也因此關注建構歷史
過程的歷史,必然是要面對的課題,才有真的達成透過歷史進行反思並進一步貼
近歷史的可能性。
是故,歷史事件如何被記憶的歷史同樣需要被理解。從美麗島事件、林義雄
滅門、陳文成命案到江南案,現在均已經是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幾個象
徵事件,象徵著國民黨政權在台對政治運動的殘暴鎮壓指標,但注重這些歷史事
件的記憶反映的不應只是事件本身,事實上還有更多未受媒體關注的政治迫害事
件,也因此應是透過事件看到更大的環境結構條件,也就是當時國民黨政權如何
遭遇統治的正當性危機?以及其對社會進行的控制是採取何種方式?因此就這點
來講,我並不太在乎劇情如何被鋪陳,甚至是虛構的人物事件也無所謂,我看本
片的重點在於是否能夠重現1970到80年代的國際情勢和當時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和
政治氛圍。
遺憾地是本片可能是因為各種製作條件因素,過於注重過去這些重大事件如
何在劇情中表現,卻忽略更多對當時的國際政經情勢與日常大眾的理解方式,以
致於這些政治迫害衝突事件在電影中只能在簡化的對立符碼中被展開,我看不到
當時退出聯合國至中美斷交這十年的動盪不安感,斷交後畸形的台美關係片中亦
並未說清。我也看不到當時逐步開放選舉創造的新政治機會可能性,另外政府對
人民的社會控制,除非是幾近戰亂,否則軍隊很少在大街上荷槍實彈到處出現,
更多是採取隱微不被意識到的控制手段,街道上滿佈的「人權」海報這種粗糙表
現更是可笑。當這些大小脈絡被去除與扭曲理解時,劇情就變成大家都知道的:
國家等於施暴者;人民等於受害者的簡單對立形式。這種對立形式再連結到現行
的政治符碼上,就變成了:國家等於施暴者等於國民黨等於大陸人;人民等於受
害者等於要民主自由的台灣人。換言之,本片除了再製現行檯面上的所有政治理
解方式外沒有說出更多東西。這時候再返回來看今天的電影製作人所言,會顯
得相當諷刺:「台灣民主化過程中,貪汙、謀殺等題材好萊塢都有拍。」於是這
些歷史過程只以簡單的政治對立符碼表現,在劇情中簡單化約地方式演出,我不
認為這種歷史再現過程對理解這段歷史有任何的幫助。當然有人會說這是拍給外
國人看的,只能盡量簡化以求快速理解,但這種充滿簡化與東方主義式想像的台
灣,只是在製造更多誤解。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當透過各種文本對台灣民主化的歷史事件回憶時,除了
關注事件本身外,更應該採取更多反思的態度,這種反思應從事件本身擴及到記
憶歷史事件的歷史。畢竟除了當事人外,大家對歷史事件的記憶是透過夠種媒體
文本的再現才得以可能。記憶歷史事件為的是返還當時的歷史現場而非只是事件
本身,事實上重現歷史記憶的歷史,才真有可能更進一步貼近重返當時的歷史現
場,避免未經反思地採用某種特定時空位置的解讀框架來解讀歷史。也只有如此
才能看到事件歷史外的歷史,當時的社會政經結構條件,也才能看到那些政治運
動者奮鬥的一切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