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上映的許多3D大片中,不論是號稱是用3D攝影機拍攝或者是在後製轉成3D格式。
這些電影不僅傷了我的荷包也傷了我的心,讓我不禁思考,到底觀看3D電影是否必要?
在近期戲院狂打《絕命終結站5》的預告時,雖然有了前面傷錢又傷心的經驗,但我
還是忍不住不誘惑進了戲院。
在走出戲院之後,我必須要說《絕命終結站5》真是本年度我看過最有誠意的3D電影!
《絕命終結站》的成功之處,是開創了與眾不同的恐怖片類型。
在電影中,不再有殺人魔、鬼魂、怪物。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操控生死、無所不在,費盡心思或是隨意揮灑都可以讓你死的悽慘
無比的力量,顛覆了恐怖片類型中,必須要存在的具體恐怖象徵。
《絕命終結站》讓觀眾看見的是各種看似不可能卻又無法一口咬定不會發生的各種精心
安排的慘烈死法。
反映了現代都會人生活方便之際,卻要留心許多高科技所伴隨而來的焦慮。
當這種無形的焦慮在電影被誇大表現的時候,的確給予許多觀眾提心吊膽的困擾。
再者是系列作中總是帶著「身不由己」的悲觀,劇中角色透過預視而逃過一劫。
接著卻要面對處處可以在隨時隨地,莫名其妙橫死的危機。
這種對於自己命運無能為力的安排,也反映了現代社會中、政府機構,企業,社會觀
所構築的無形權力對於市井小民的控制。
系列作一、二集的成功,到了第三、第四集,分別由一二集的導演黃毅瑜及
David R. Ellis回鍋執導,雖在票房上取得漂亮成績,但評價似乎難以與前作相提並論。
看在影迷的眼裡,似乎也難以接受此系列變成了血漿還有各種化妝特效的單純展示。
然而,挾著第四集成功票房捲土而來的《絕命終結站5》卻甩開的前作的窠臼。
將這個系列作重新詮釋,拋開了過去的包袱,卻又巧妙地與前作相呼應。
導演在保有系列作的氛圍之下,帶給觀眾重新探索這個系列的「新鮮感」。
在劇情上不必顧及系列前作,便覺導演與編劇上在這個舊題材上揮灑自如。
本片也注入了少許80年代恐怖片的要素:黑色幽默、謀殺,密閉空間內的對峙。
這種略為復古的感覺,使得本片不落入前作的俗套。
在節奏上,段落分明,無多餘劇情,該懸疑之處懸疑,而快意之處也讓人暢然。
Tony Todd的回鍋演出,有著畫龍點睛的戲劇效果。
導演Steven Quale曾與詹姆斯卡麥隆共事,合作過《魔鬼終結者2》、《無底洞》,
更在《阿凡達》擔任視覺特效監督及Second unit director。
即使他是第一次執導商業長片,但我想之前的工作經驗對他在動作場面的調度助益良多。
吊橋塌陷這幕當中,在各個鏡頭的切換中有條不紊。
在誇張的災難場面中穿插著各種慘不忍睹的死法,明知在預視中主角們會一一掛點,
但還是讓人捏了把冷汗,足見其善於用視覺特效去挑動觀眾的情緒。
同時也透過視覺與化妝特效把痛覺傳達給銀幕前的觀眾。
在3D特效方面,本片採用3D攝影機拍攝,而非後製3D。
本片3D效果讓人驚艷,且娛樂效果十足。
不禁讓我覺得3D電影就應該這樣拍才對!
自《House of wax》以來,恐怖電影以3D作為號召已經有60年歷史,中間經過興衰起落。
在攝影技術有了創新突破的現代,3D恐怖片似乎將要興起第二波「黃金時代」。
我想《絕命終結站5》在這個時代中,不僅僅作為一個21世紀新興的恐怖系列作的延伸。
同時,也為新世代的3D恐怖片做了個良好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