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騙流量版:http://blog.xuite.net/aliali/blog/72789128
片名: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導演:巴茲魯曼(Baz Luhrmann)
編劇: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
巴茲魯曼(Baz Luhrmann)
克雷格皮爾斯(Craig Pearce)
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
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
陶比麥奎爾(Tobey Maguire)
喬爾埃哲頓(Joel Edgerton)
阿里表示:人正真好。
巴茲魯曼曾經以「羅密歐與茱麗葉」、「紅磨坊」取得成功的評價,
對他來說,要重現「大亨小傳」中的絢麗派對、摩登爵士年代的氛圍,
正是他的拿手絕活。
他在電影的前段,花了很多心思打造東卵的布坎南豪宅及西卵的蓋茲比派對,
將原著中描寫的,美國20年代經濟大蕭條前上流階級的揮霍無度,
確實地以畫面呈現出來。
不過,電影既然是建基在經典文學《大亨小傳》上,
很顯然地只有華麗是不夠的。
巴茲魯曼在道具、場景、服裝這些物質需求固然很到位,
但小說中精雕細琢的隱喻、意象,在電影裡邊卻淡了,
男女主角的愛情成為唯一主線,從書中搬出來的只有「情節」,
人事物的評價直接由尼克的旁白下結論,
坦白講這不是優秀的敘事手法,只能說導演在原著的元素和精神拿捏上,
和我預期的有些落差。
◎電影
改編文學作品一向是個挑戰,
但不管如何,它總是先以一部電影的身份來面對觀眾,
所以我們還是先就電影面來看。
老實說電影的前半段讓我有點失望,在敘事節奏上稍嫌破碎,
而本該是一場重頭戲的尼克首次參加蓋茲比派對,
卻沒有達到預期的視聽效果。
雖然人很多很熱鬧,但事實上沒有什麼能抓住觀眾目光的,
派對上沒有吸睛的表演,分鏡幾乎都是中景甚至遠景鏡頭,沒有特寫,
所有的人物都是過場的龍套,毫無反應,就只是個龍套,
僅有的功能性是塞滿螢幕,造型也只能用空泛的「華麗」來形容。
照理來說巴茲魯曼應該是非常擅長這種熱鬧歌舞的場面編排,
不知為何選擇了用這種破碎的手法來處理,
一下子轉對話讓劇情延續,一下子又切換為營造紙醉金迷氣氛的派對,
然而劇情部份還在故弄玄虛,派對流於嘻鬧,
預告片中因為剪輯的關係,看起來很漂亮,不過放到了正片中就稍嫌失焦。
這一段有些可惜了。
大概到蓋茲比和黛西的重逢,這部戲開始漸入佳境,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這印證了導演只想把焦點放在小倆口的愛情。
(嚴格說起來其實是蓋茲比的愛情。)
◎選角
導演在選角上拉回了很大的分數,
陶比天生就是這種路人角色,伊莉莎白活脫就是20年代走出來的卓丹,
我很喜歡凱莉墨里根詮釋女主角的氣質,
她讓黛西多了一些天真,少了些小說中的公主病,
尼克說黛西容易讓人著迷,渾身散發著光彩似的,
凱莉臉上確實掛著這種迷人笑容。
而李奧本身確實有蓋茲比那種大亨氣息,
重點是,李奧演戲出了名的用力,
蓋茲比也是很用力地在演「大亨蓋茲比」這個角色,
我真的要說這種負負得正其實效果意外的好啊!
神選角,不解釋。
◎配樂
費茲傑羅創造出新詞「爵士年代」(the Jazz Age),
這個詞代表了20年代充滿活力的一面,
這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經濟大蕭條則要到1929年才會登場,
正是美國以戰勝國姿態狂飆起飛的年代。
儘管如此,巴茲魯曼並沒有將配樂侷限在爵士樂,
他和饒舌歌手Jay Z合作,除了傳統爵士外,
也引進了其他類型的音樂例如嘻哈,
我可以理解他想要用多元類型音樂襯托不同劇情的用心,
這個部分效果見仁見智,
但加入嘻哈這一點,我認為在文化意義上是有點不太搭軋。
不過,由拉娜德芮(Lana Del Rey)演唱的主題曲「Young and Beautiful」,
非常扣人心弦,我可以連續聽上一整天,十分推薦。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OqIonzyq8cY
◎小說與電影
免不了要拿來和原著討論一下。
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是「20世紀美國百大英文小說」排行榜的第二名,
僅次於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雖然剛出版的時候銷量並不好,但在50年代再版後,
《大亨小傳》很快地受到廣泛的注目,銷量和知名度都水漲船高。
坦白說,以原著的角度來看,
本里認為電影並沒有打算完全照著原著的精神來說故事,
這部份的取捨導演肯定有他的考量,我卻覺得有點可惜,
畢竟《大》不是單純的愛情故事,也不著重在繽紛派對,
將它視為一個小倆口回不到過去的惆悵,似乎不能解釋它的歷久不墜。
費滋傑羅說:
「我將《大亨小傳》立基在『幻象的破滅』上──
正是這樣的幻象,世界才能如此鮮豔。你無須理會真假,
但求沾染上那份魔術般的光彩就是了。」
蓋茲比當然是愛黛西的,
但更精確的說法是他愛的是想像中的黛西、過去的黛西,
以及這樣愛著黛西的自己。
蓋茲比對自己有許多不滿,他否定了成為蓋茲比以前的自己,
他希望藉著重新打造的自己,來圓從小的夢想,
和出身名流的黛西,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是這個夢想的頂點。
在原著中有一段提到:
「他有時一定也覺得黛西並不如他夢想得那般完美--
並不是黛西哪裡不好,而是他的幻想有著過於龐然的生命力,
早已凌駕黛西,凌駕在萬事萬物之上」;
「一個人所夢想的對象,無論如何熱情似火,無論如何明艷動人,
都比不上他心中縈繞的那個幽影幻象。」
然而遺憾的是,儘管他再怎麼努力扮演,他依舊只是個演出來的大亨而已,
所以在湯姆揭開他的底細之後,
儘管只是語言的調侃,儘管在場的尼克、卓丹、黛西都偏袒他,
他卻仍是露了底,情緒失控地向湯姆咆嘯,
這是黛西不曾看過的蓋茲比,她因此轉身。
蓋茲比企圖重現「過去」,讓他失敗的,他拋不去的,
也是過去。
在書中的許多二元對立,在電影中都被簡化甚至捨去了,
例如說傳統上流社會的東卵與新興貴族的西卵之間的對照;
例如說蓋茲比一天到晚接的那些電話;
例如說貧窮與富有間的不平衡關係;
本里覺得沒有拍出來的部份,最為可惜的兩段是:
其中一段是用開車來比喻尼克和卓丹的感情,
在電影中並沒有交代他們倆曾在一起,
小說中尼克提醒卓丹開車很不小心,
卓丹則回覆,只要別人小心就不會出事啦!
尼克則說,那如果妳遇到了跟妳一樣不小心的人呢?
後來卓丹將這個論點套用到她和尼克之間,
我認為這個譬喻相當生動實在,
電影因為沒有讓他們在一起,而捨棄了這段精彩的對話,
頗為可惜。
另外一段是,
蓋茲比的父親參加了他的葬禮,這一段相當諷刺,
因為他參加的其實是詹姆士蓋茲(蓋茲比的本名)的葬禮,
相對地,幾乎沒有人來參加「蓋茲比」的葬禮,
儘管他曾經大方地讓全紐約在他的派對狂歡。
即使穿上再怎麼華麗的外衣,
當鉛華洗盡,還能認得你的人,
才真正值得你分享人生。
(蓋茲比被殺的時候,只穿著泳衣。)